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哼鼻子先生     
我们家有一位哼鼻子先生,他只有一只手,但却有三只眼睛。他头圆圆的、扁扁的,身体胖胖的。他有一个习惯——只要有火,他就会"哼——哼——哼——"地用鼻子出气,那声音,可响亮啦!哼鼻子先生的肚子里可以装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牛肉土豆、蹄膀排骨等等。外婆常常把蹄膀或土豆放进哼鼻子先生的肚子里,  相似文献   

2.
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贝多芬的十分出名的乐曲,经常不是按着贝多芬自始至终的愿望来演奏的,象他在亲自签名的乐谱或他亲笔修改的第一个版本的乐谱中所规定的那样。或迟或早,任何一个贝多芬的阐释者都必须面对速度这个重大问题。在贝多芬的谈话记录和同时代的报导里,贝多芬非常怀疑当代的演奏家是否具有实现他的要求的能力,因此他很欢迎节拍器的发明。先不管他那个节拍器是否有时会有问题,贝多芬头脑中所听到的速度比一个宠大的乐队在有回声的演出厅正常情况下所能奏出的要快。有这样的证明,当贝多芬面  相似文献   

3.
解读贝多芬     
古老的莱茵河默默地流淌着,历史悠久的波恩城年复一年地迎接一个个黎明……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出生在波恩城中一个宫廷歌手的家里。贝多芬3岁时祖父去世了。他的离开不仅使贝多芬少了一份疼爱,也改变了小贝多芬的命运,“艰苦”成了他童年的代名词。在他的印象中,除了祖父温和的笑容,就是父亲烂醉如泥的样子以及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小贝多芬从孩提时起就与音乐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贝多芬越来越迷恋音乐。他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那神奇而美妙的旋律之中去。从1798年开始,贝多芬的听力开始渐渐衰弱。一天,他的耳朵中…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直至1804年的夏天完成,并题献给贝多芬波恩时期的好朋友冯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这位波西米亚出身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是贝多芬的庇护者、朋友,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在贝多芬年轻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贝多芬超乎寻常的音乐才华,他不仅热情地拥护贝多芬,而且在经济上给予援助,更多的是在内在的精神上给予鼓励,是贝多芬最为无私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一个名叫葛里斯曼的销售员,他销售安全玻璃的业绩一直都是第一名。在一次颁奖大会上,主持人问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葛里斯曼说:"每次我去拜访客户时,都会随身携带几块安全玻璃和一把小铁锤,我会问他:‘你相  相似文献   

6.
让心灵站立     
在贝多芬的音乐越传越远的时候,他在维也纳邂逅了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亲王发现贝多芬是一块稀有金属。在亲王的真诚邀请下,贝多芬住进了王府。对亲王一家无微不至的关爱,贝多芬自然心存感激。但是,当亲王企图通过爵位的尊严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时,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     
贝多芬的祖父出生在荷兰的安特卫普,20岁时住到了波恩,做了当地大公的乐队长。波恩在德国的西部,临近莱茵河畔,是个文化发达的城市。他的祖父除了宫廷乐团工作外,还兼作葡萄酒生意,而贝多芬的父亲早年在宫廷乐团担任男高音歌手,由于喝葡萄酒成性,渐渐地嗓子就不行了。贝多芬的母亲是一个厨子的女儿,开始的时候嫁给一个男仆,后来丈夫死了,便嫁给了贝多芬的酒徒父亲。贝多芬出生以后,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一些出息,当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四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  相似文献   

8.
许多国家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故事。说是一个夜晚,在莱茵河畔的小镇上,贝多芬漫步街头。这时从附近的一间破屋子里传出轻柔、缥缈的钢琴旋律,那正是他所写的一首曲子。贝多芬推门进去,发现弹琴的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姑娘向他诉说了心中的苦衷: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但因无钱购买音乐会的门票,一直未能聆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贝多芬深受感动,就走到钢琴前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了一首曲子。这时,繁星满天,月光似水,贝多芬沐浴在一片银光之中。音乐家的灵感闸门打开了,他激情飞扬,灵活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又…  相似文献   

9.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1770年出生于德国的波恩,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的小手都练肿了也不敢休息。  相似文献   

10.
给生命配乐     
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不跑调,就是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那调子原来和自己的心跳是合拍的。后来慢慢地发现,我们在干活的时候,在沉思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活,一我边曾很经随好意多地次哼见着。过父父亲亲是一木个工,人他一平边时干干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斧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那种很粗放的调子。开始我哼也了曾…  相似文献   

11.
师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 :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师 :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 ,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 ,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演出后 ,已夜深人静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板书 :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贝多芬走近茅屋。(板书 :走近茅屋)师 :他为什么不再散步 ,而走进茅屋呢?生 :因为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板书 :(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 :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4,(7):52-53
<正>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仅在维也纳就有20多处故居。为什么贝多芬会有这么多的故居呢?原来,正当贝多芬达到创作高峰的时候,他的听力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耳朵几乎聋了。因此,他要把钢  相似文献   

13.
《钢琴奏鸣曲》op110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也是让人令人深刻的,在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也大为不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思考,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样投入了大量情感。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开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本文分析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特点,并对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的演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幽默喷水池     
《小学时代》2010,(5):I0001-I0016
没有贝多芬 明明正在练习弹钢琴,妹妹看到钢琴上摆着几位音乐大师雕像,却没有贝多芬的。妹妹奇怪地问:“怎么没有贝多芬,他名气很大的。我明自了,你根本不知道他。”  相似文献   

15.
师: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师: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演出后,已夜深人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板书: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贝多芬走近茅屋。(板书:走近茅屋)师:他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近茅屋呢?生:因为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板书:(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为什么就走进茅屋了?他当…  相似文献   

16.
天才的相聚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曾在维也纳宫廷里做歌童,长大后,学习作曲。他非常仰慕贝多芬,可是因为怕遭到冷落而不敢去拜访他。一天,在好心朋友鼓励下,舒伯特鼓起了勇气,夹着自己的作品集,敲响了音乐大师的宅门。不凑巧,贝多芬不在家,他把自己的作品集交给贝多芬的佣人后,离开了那里。  相似文献   

17.
《好同学》2005,(12)
师生之谊贝多芬年轻时曾从前辈作曲家海顿学音乐,可是海顿的乐曲风格比较沉静, 而贝多芬则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协调,因此师生之谊就不很浓重。有一次贝多芬发表自己的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说明是‘海顿弟子贝多芬的作品’呢?”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有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从此两人失和。但是,海顿晚年有一次听到自己的宗教剧《四季》在维也纳演奏因感动而晕倒时, 贝多芬却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相似文献   

18.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去,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The Late Quartets),就是晚年的贝多芬自己,他披着一件不甚华丽却很舒适的旧睡袍,夜静更深,在自己的家里,开一瓶老酒,和他的挚友,秉烛夜谈……说这话的是我的一位好友,他现在远在台湾。贝多芬的这位“挚友”,也许就是上帝——也只有是上帝。因为是挚友,故不拘束,又由于是酒醉,所以狂放不羁。全聋的贝多芬,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以“田园”作为标题,于1807年到1808年之间完成。贝多芬非常喜爱大自然,他常常独自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站在小溪旁,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观赏着大自然的魅丽风光。贝多芬常常对朋友们表达对大自然的酷爱,也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下才使贝多芬运用“田园”这一特定标题描绘出这部栩栩如声的“乡村风景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