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低工资制度自从诞生开始就广受争议,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如何、影响机理如何,至今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当前阶段,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市场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平衡就业结构矛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专著《最低工资制度与中国就业性别差异》选取就业性别结构这一角度切入,从理论上探讨最低工资上涨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机理、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我国历年宏观数据实证分析最低工资上涨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效应,在最低工资上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自我修正机制、最低工资的挤出效应等方面得到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期望:基于性别比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假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存在性别差异,而城镇或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性别差异的因素,运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验证假定命题的真假。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存在差异,男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总体上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性别差异与生源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针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并侧重实证研究部分。归纳了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考察性别差异的不同视角.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以及可采取的消除性别差异的措施等。旨在通过梳理国内现有的性别差异研究文献.全面了解以教育经济学领域为主并涉及多学科的一个广泛研究领域内性别差异研究的进展情况,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5.
就业期待与危机意识是影响高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男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危机意识的测评,可以深刻了解学生群体内部需求,实现对高职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在对28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所调查的男女大学生中在就业期待值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危机意识测量中则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大学生就业难,客观上主要有传统性别差异思想、就业需求岗位矛盾、专业选择过于集中、狭隘用工成本核算等方面问题;主观上包括性别差异造成的女性生理弱势、传统思维方式成为女性就业瓶颈、能力指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不良个性心理影响积极就业动机等。相应对策,即社会要树立平等选择观念、创造平等竞争条件;高校有关部门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女大学生自身要扬长避短、完善素质、重塑形象等。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文章就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下述问题: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和性别差异;面向新农村就业意愿低落;面向新农村就业缺乏常效保障机制,流失率较高;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式中,两性就业性别的差异始终是女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然而女性就业为何难于于男性?本文认为,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就业中男强女弱格局形成的根源,而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是来自于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的不同影响和规制.同时,近年来两性在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社会就业性别差异的问题.探究教育对就业性别文化公正的影响程度,对于解决我国就业市场和教育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是未来青年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的提高及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为了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笔者对北京地区A财经高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34份。利用本次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了性别差异和有无工作经验对劳动合同认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较高,性别差异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柯江林的心理资本短版量表和王苑的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南阳高校5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各方面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一直处于劣势,在就业问题上的性别差异或说男女不平等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有增无减的严峻现实。这种事实的存在,一方面将加大性别差异在传统思想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影响人才的平衡发展,同时它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对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布,并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2009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神经网络拟合仿真方法,较好地分离出性别差异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征和流动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将会导致10.89%的薪金差距;男性获得就业地户口的机率比女性高出9.27%;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对上述就业工作特征,毕业生流动特征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性毕业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除了就业流动以外,上学流动、毕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度分别是19.5%和23.77%,全流动差异更是达到了40.57%;而男女毕业生就业流动概率的差异度仅有2.77个百分点,其主要是女性的流动惰性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度的好坏,可以采用就业机会比率来衡量。基于微观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影响,控制住其他变量后,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大约比女生高20%;同时,影响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因素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体现专业技能的一些因素,对男生有更显著的正影响;而对女生的就业机会比率来说,体现个人素质的一些因素,有更显著正影响。因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女生进行差别教育。  相似文献   

14.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作者所在高校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影响因素"调研统计数据,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两性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信心整体偏低,男生就业信心明显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力资本、求职准备、学科理解、家庭背景均对就业信心有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为提升大学生信心和就业质量,高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密度分布、不平等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单位19962012年的就业性别差异演化和特征进行分析。核密度分析表明我国就业性别差异呈现明显的三段式分布特征,且密度分布呈逐年发散的演化趋势;极值比、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不平等指数分析表明,就业性别差异的地区间差异和行业间差异正逐渐增大,在各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分布离散程度均呈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图书馆杂》2010年对美国图书情报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经济衰退对毕业生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工资停滞,失业率上升,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做出了很大的妥协和让步,同时,地区差异、职位差异和性别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工资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择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运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专题问卷调查数据,将2012年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女本科生作为分析对象,男本科生作为参照对比样本,通过建构全景多层的测量框架和解释模型,检视了男女本科生主观的和现实的择业质量影响因素差异。虽然女生在客观就业质量方面大多低于男生,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却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显示出"能力就业"的心理;专业类型、校外实践对女生择业质量有较大制约,但学校就业指导等对女生择业质量的影响并没有像其对男生择业质量那样显著。建议开展网络朋辈咨询,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高校女生组织、社会性别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分性别的综合就业统计等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业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方向与性质,就业方向和性质又影响着收入和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影响了高校专业选择,紧随其后的便是职场、薪酬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在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众多的女性力量却被忽视.如果因为性别因素导致女性丧失这些机会,那对推动人类历史进程来说也是一大损失.本文以...  相似文献   

20.
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研究对于教材、教法以及课程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数学能力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一致认为数学学习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例如中学阶段)逐渐增大,特别是高认知水平上的数学学习,男生的优势更加明显。经研究表明,产生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心理差异是形成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心理机制;社会环境对数学能力性别差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的影响决定了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存在;评价观念的差异是数学能力差异存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