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新课程计划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的培养目标 ,并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笔者在“电磁感现象”一节教学中尝试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理念 .1 .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加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较多 ,学生主动性活动少 ,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笔者在这节课中采用学生探究合作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较高 ,学生主体性活动大增 .实践表明 ,合作探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笔者在“电磁感应现象”这节教学中 ,采用了合作学习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 :每四人为一组 ,每组学生可以就课堂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各小组要推选代表汇报小组的探索结论 .这样做 ,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培养了学生合作竞争的素质 .下面以“电磁感应现象”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来说明合作探究教学的具体做法 ,请同行批评指正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实验方法探索的能力 ;2 .通过实验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 .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4.培养合作...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见的磁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物理》选修3-1第3章“磁场”第3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拓展,本节课重点放在电流周围磁场分布的探究方法、探究过程上.教学中运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学生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的研究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等过程得出规律,然后再用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推广到其他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可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教《云和雾》这一课时,打破教材课程原来的编排顺序,选定在九月中旬教这节内容,因为这时气温比较高,选取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了解事物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云和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白气”现象,我启发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看见了哪些“白气”现象,有的同学回答说:烧开水时,水壶口里冒出的是“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口里呼出的是“白气”,锅里煮饭、炒菜快熟时冒出的是“白气”。…  相似文献   

4.
1 设计思想 综合教材中多个探究实验以建构一个科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为生物学概念建构服务的.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光合作用”的科学概念,并在学生自己寻求科学奥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节。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时间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实验探究的活动,因而我布置学生分实验小组在课外完成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分实验小组自己动手完成这些工作,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二、重点1.探究实验活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过程及交流;2.总结生物因…  相似文献   

6.
以人教版教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内容为基础,以玫瑰种子为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植物激素破除种子休眠”的设计与实践,通过探究不同激素处理对玫瑰种子休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促进教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引人问题,科学猜想,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说明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本节课的内容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之前也有很多优秀的课例,比较老教材的特点,课标的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认知规律,重定理的探索过程,轻证明。因此,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会学,进而乐学。  相似文献   

10.
江源  黄乐阳 《教师》2008,(8):75-77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平时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使学生顺利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主动探究和归纳,就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①突出科学的探究性和物理学科的趣味性;②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观念;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④注重了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1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典科学实验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究细胞核功能的几个经典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了解细胞核通过控制哪些活动来行使其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确立“探究烤面包中泡打粉的主要成分”项目,通过课前让学生查找并归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生活中的用途,课中让学生尝试体验数字化实验对比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发展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定量实验,培养学生基于实验事实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反思评价等科学思维,增强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建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  相似文献   

14.
精彩的"落幕"更能激起观众的热情,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活跃思维、发展兴趣有重要的作用。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新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对所学概念、性质、规律等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对本节课渗透的物理思想及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是对本节课进行纵横的综合联系,还能巧设悬念,启发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说课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一种教研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全州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说课比赛活动,发现广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对如何“说”综合实践活动显得经验不足.因此,认真反思延边州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说课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课特点,引领教师走出说课误区,掌握“说”好综合实践活动基拳要领,对更好地推进延边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 “杠杆”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第四节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应用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不仅使学生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包括设计实验表格、收集数据、提出猜想及运用归纳、综合方法,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以“人教版”的实验教材第七册(上)中的“植株的生长”一课为平台和依据,教师和学生一起创设与该课题相关的探究情境,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节课是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以课前调查校园物种组成并构建物理模型为情境基础,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观察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建构概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学生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节课是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型课题。通过实验创设和探究,分析论证以及实验结论的归纳,引导学生高度概括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渐进实验的开展,深挖实验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生思维跨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探究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崔卫国  薛仁芳 《物理教师》2010,31(1):22-22,24
本节课在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特别是学生的“随堂实验”活动,在达成课堂教学的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上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本人对此感悟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中.现就本节课中设计和开发的随堂实验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