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诵读”是我国古代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主要手段。它在神州大地沿用了近三千年。它是古人教学汉语文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古代诵读教学一般由教师的教读、领诵、讲贯,和学生的探读(预读)、学读、熟读几个部分组成,而以学生自读贯穿始终。古人关于诵读教学的许多做法与思考,如实践观、整体观、读思、读习、读行结合及“自得”自求的训练方法,都符合教育科学原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欧惠芳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236-236,232
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或者说“时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本文即针对目前学生不重视读和背的现象,谈一谈两者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香清味浓,孕育着龙的传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有着重要地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古诗文教学的探索,以请教于大方之家。一、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什么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跟着读”、“练着读”、…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古诗文的传统教法往往是教师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又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水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读为本,反复朗读,当堂背熟,培养语感”的诵读教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变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诵读法的优点是:通过诵读有利于理解、吸收和熟悉课文内容,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和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法之“诵”、“读”训释“诵”和“读”,从词源上…  相似文献   

5.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宋代的朱熹认为“诵读”为“真道学第一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也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见,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热情,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目的。这些选在教材之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沉淀中的精髓。学生要体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是…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读经典、品经典,我本着这样的理念,大胆设想:如果将拼音教学和经典诵读有效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巴燕芳 《中学文科》2009,(13):79-79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呢?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担任了多年语文教学工作,在古诗文诵读教学方面也积累了点滴经验,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足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诵读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不能很随意地读读就了事.而要用情感去读。  相似文献   

12.
雷结能 《江西教育》2003,(24):27-27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句,确是经验之谈,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更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具体来讲,扣紧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自由诵读,整体感受每当开始上一篇新文言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读三遍课文。第一遍,慢读,对照注释读通文句并存疑;第二遍,中速,读顺文句,把握基本内容;第三遍,快读,连贯绵延,一气呵成,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老师范读,示范引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发挥老…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诵读。诵读是“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最有效的办法”。要想使学生品得其中真味,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童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实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相似文献   

15.
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诵读只是其中之一。诵读不是简单读,诵读教学也不只是读与听的互动,真正的诵读教学应该确立训练目标体系和开展诵读教学研究,不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从而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鑫 《考试周刊》2014,(29):27-27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既古老又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代诗词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及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提出实施诵读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和科学的背诵,指出诵读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较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善书 《湖南教育》2002,(13):51-51
注重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诵读。我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在此基础上再体会感情,有表情朗读。慎用串讲法。串讲法,其具体做法是读一句,讲一句,串一句。我以为除低年级外,一般不宜逐字逐句讲解,因为这样做,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是师生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难理解的句段由学生串讲,重点语段或句子再由教师串讲。除了落实字词句外,还应当结合句子,介绍词义的比较、有关文学知识等,挖掘词句的思想内涵,讲解与分析结…  相似文献   

18.
优秀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于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文教学的极好资源。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领悟诗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通过诵读、默读、品读这“三读法”让学生感知诗韵、领会诗境、感悟诗情,做到七分诗意“三分”读。一、转轴拨弦三两声——诵读“感”诗韵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诵读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有的教师以播放录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范读;有的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范读,却没有安排在最佳时机;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  相似文献   

20.
许育红 《考试周刊》2009,(13):62-62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剌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