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先 《中国广播》2009,(12):65-66
2009年9月21日,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四集广播连续剧《情满昆仑》荣获优秀广播剧奖。这一信息公布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王乐义的电话。王乐义在电话里对《情满昆仑》获得“五个一正程奖”表示热烈祝贺,对广播真切反映农民生产生活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
王敏  李征 《中国广播》2008,(6):43-44,50
以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的感人事迹而改编的立体声广播剧《深山信使》一经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9月,这部好评如潮的作品再次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广播剧奖。至此,《深山信使》已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国内外四个极具分量的奖项——2006年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姚加炎  李康 《视听界》2004,(6):76-77
优秀广播剧都有一个共同标准,即,戏剧化与广播化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三贴近与美誉度的统一。它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使听众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由江苏电台制作的广播连续剧《状元办厂》荣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二等奖、最佳编剧奖。此剧在立意与写作中的追求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4.
吴海 《声屏世界》2007,(5):43-43
江西奉新的华林书院在宋代是全国闻名的书院之一,与当时的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为江南四大书院。三集广播连续剧《华林的钟声》描述的就是宋代华林书院的创办者胡仲尧因开办女学引起轩然大波的动人故事。历史原本就是一部巨大的教科书,它蕴蓄着无所不包的丰富内涵,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5.
湘梅 《记者摇篮》2004,(6):19-19,31
广播剧艺术是以语言和音响来进行审美造型和传递情感的。综观各类艺术形式。无一不是跟着时代的脚步契而不舍地追求富有鲜明的个性,寻觅自己最擅长表现的内容和对象,探索着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7.
两年前,广西朋友饱含感情地对我说,壮族历史上出过两位引以为自豪的女性:一个文的,是“山歌能把海填平的”刘三姐;一个武的,是横刀跃马抗击倭寇的女将军瓦氏夫人。刘三姐是传说中的歌仙,早已蜚声中外;瓦氏夫人是名列史册的历史人物,却还鲜为人知。所以,一定要搞一部“瓦氏夫人”题材的广播剧,让这位女英雄从历史的尘封中走进当今,流传后世。广西朋友热情地邀请我担任编剧,我欣然接受了。  相似文献   

8.
程劲 《新闻世界》2011,(12):78-79
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广播新闻连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输方式,广播新闻连线也由此而生。广播新闻连线,凸显了广播“时空跨越”的传播优势,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演变的同步传输。本文通过探析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解构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的角色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桃 《视听纵横》2009,(4):86-87
2006年6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化的布龙荣登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800多年的舞龙历史、40多个传统套路、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龙舞表演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央台和省级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他们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市级媒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心存危机感,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笔者依据自己在淮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工作经验,将自己的工作思路归纳为"六个一工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继鹏 《中国广播》2007,(10):79-79
当《中国广播》2007年第8期墨香浓郁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这期“特别策划”《疑无路又一村》立刻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组文章从各个侧面,对“宝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精妙的见解像火花一样,给在广播剧园地里艰难跋涉的广播人点燃了希望。在广播剧发展因种种原因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宝安现象”正是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12.
13.
陈文丹 《新闻前哨》2014,(6):75-76,82
广播剧《我和医生伯伯的故事》曾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一部先有场景后有文字的广播剧,整个作品的第一关注点是在对音响、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4.
佳倬  东塘 《声屏世界》2009,(9):44-45
由南昌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回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在京的有关专家称它为一部"新鲜、精巧的作品","让人听来愉悦、感动".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记者杨永青著《四季沐情》,近日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张兵  毛时安 《新闻世界》2010,(4):154-154
广播剧《乡村义工周世友》以细节和真情,真实地反映了一名普通基层干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温燕霞 《声屏世界》2009,(12):22-23
那天我正在开会,忽然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说是报纸上登了广播剧《重返鄱阳湖》获奖的消息,我那颗悬了月余的心终于放落下来。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一直处于忧虑之中。近年来,全国广播剧的整体创作水平大有提高,优秀剧目层出不穷,在各台纷纷进京录制,演播、音效、制作水平接近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一部广播剧脱颖而出,这事儿挺费心神。因为目前国内广播剧的竞争已经超越了早期的形式之争和演播之争。几年前也许一部戏形式新奇些、制作花哨些就能博人眼球,但现在不行了。  相似文献   

18.
当一部再现新时期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战士李向群艺术形象的三集立体声广播剧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映十分强烈。李向群是位抗洪英雄.他带病上防洪大堤抢险堵漏,终因劳累过度并受疫情感染而牺牲,是年21岁。剧作者对其英雄事迹合乎逻辑地深化和诗化处理的艺术效果,在听众中产生了共鸣,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广播剧《三体》以丰富细腻的声音细节,营造出具体真实的故事情境,塑造出一系列鲜活立体、有丰富侧面、有成长转变的人物形象,建立起渺小个体与浩瀚宇宙的现实联结,令三体宇宙有了真实的质感;以视觉留白、听觉留白、冰山式的叙述风格,为听者拓开自主想象、抒放情绪、沉浸思考、猜测回味的广阔空间。作为声音艺术的广播剧,具有比视觉艺术更强的说服力、更近的审美距离、更明确的内容指向,这是广播剧沉浸感和吸引力的来源,而其中隐含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化、新科技的不断出现,我们的生活也不断进步和丰富多彩。作为广播电台的从业人员,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广播事业在这个浪潮中发生着的巨大变革。电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鲜活;电台的传播形式,结合了频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