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提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一、新课标与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提出(一)理论意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梳理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2.
曲青亚 《江西教育》2022,(31):17-20
<正>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线,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内容。其中,“文化自信”位居核心素养首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导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性,既是对课程改革发展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王婷婷 《西藏教育》2023,(4):23-25+3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定位于“立德树人”,同时将“文化自信”列入了“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维度,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本文提出要深入细化,在解构中落实文化自信;聚焦典型,在榜样中落实文化自信;凸显文学,在鉴赏中落实文化自信;介入对比,在融合中落实文化自信;拓展整合,在升华中落实文化自信;注重实践,在迁移中落实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提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黄惠 《快乐阅读》2023,(9):75-77
<正>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把“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如何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问题,强调要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可见,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理念,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强调“文化”在新时代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教师要立足于文化视角设计教学活动。以《儒林外史》为例,从文化视角切入,围绕“通读——研读——拓读”教学环节,做好名著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将“文化自信”渗透在名著阅读的全程。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根据新课标的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备课与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以语言运用为抓手,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过程中,使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首要表述。中华民族对于高尚道德的提倡、养成、坚持一以贯之。甲骨文中的“德”字由“彳”和“直”组成,表示行得要正,看得要直;金文中的“德”在甲骨文基础上又加上“心”,表示按正直的原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易经》有言:“君子进德修业。”  相似文献   

10.
王丹霞 《语文学习》2022,(12):23-28
<正>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唯一的基础型任务群,其地位可见一斑。“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1]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是语言运用的课程内容载体。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语言现象、初步探究语言规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与文化自信也得到相应提升。可以说,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其他任务群也无法顺利实施。那么,在初中阶段该如何开展该任务群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确立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当前的习作教学,客观地说,还是存在一定“重文轻人”倾向的,如果让习作教学与“育人”相遇,也许能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能让习作教学“柳暗花明”,让德育工作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显著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予以明确;二是首次提出三种文化在教材中应占比60%——70%;三是“文化”一词高频次出现,达到128次,远高于2001年版的14次和2011年版的23次;四是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人”的教学建议。那么,在新课标语境中,文化有哪些具体分类?有哪些实施的要求和建议?落实文化教育又有哪些意义?本文我们聚焦这三个问题进行梳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颁布以来备受关注,“新课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了素养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古诗词底蕴深厚,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立德树人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如何在教学中予以运用?本文以《凉州词》(四上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第二首)教学为例,阐释如何让学生由具体的文字理解到诗歌的意象感悟,再到人物情怀的体会,由此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即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初中语文一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下面就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谈谈素养导向下的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张丽雅 《江西教育》2024,(18):36-3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素养导向”的核心概念,并相机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积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旨在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将语文学习与实实在在的“做”、巧妙迁移的“用”、大胆丰富的“想”结合。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这一任务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一项参与、体验、探究的实践性活动。该任务群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于普通高中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尤其是“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提出,坚持了对中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科学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学生的要求更加客观和立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以及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建立的过程。红色革命的历史所象征的世代传承的红色文化基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核心素养出发,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维度。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对应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同时更契合了人文性的属性定位。教师可以紧扣新课标的描述,分别从“认同与信心”“热爱与继承”“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课标研读,构建文化自信的实施路径,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