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司马谏议书》里,用了许多"为"字,如果能弄清这些"为"字的词性与词义,那对理解整篇课文,大有帮助,现按照顺序把它作一诠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这个"以为"是动词,意思是近于"意谓"与下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的"以为"相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个"以为"有"是因为"的意思,是表因果的连词,与下文的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北宋时杰出的政治家。《答司马谏议书》,是他给司马光写的一封复信。文章虽只三百来字,但文情并茂,把他锐意改革,义无反顾的变法革新到底的精神和决心表露了出来,同时又具有政论文的独特风格。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王安石做过几任宰相,又在地方为官多年,几上几下,对各方面的情况是非常熟悉了解的。正是这样,他看问题尖锐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强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除了字力量之外,它的逻辑力量也是制胜的关键所在。此是我国古代学中典型的驳论性论,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这封信总共不到四百字,它不仅明确有力地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提出的责难,而且相当完整地表述了变法的性质、原委以及自己的志向和政治见解,可谓言简意赅的一篇好文章.解放后,一再被选作中学教材.读这篇文章,自然会想到王安石的变法.看一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察一下当时的历史,王安石的变法,既切合时弊,又符合封建统治者目前和长远的利益,据说对老百姓也有好处.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臣不问你  相似文献   

5.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为了反驳变法反对者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而写的一封回信。王安石在这封信中指出,在司马光看来,当时“天下怨谤”,皆是由于王安石搞的变法运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所造成的。司马光罗织这“四大罪状”,是企图以此否定变法。因而文章反驳首先向强加于自己的“四大罪状”开刀。反驳过程中,严密地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大前提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认为讨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名实相符,名称和事实清楚了,天下的事理才能弄清楚。在确定了大前提之后,便针对  相似文献   

6.
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①王安石,字介甫,是我国北宋时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地主阶级革新派首领。他崇尚法家,主张变革,勇敢地实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他不怕阻力,敢于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答司马谏议书》②就是王安石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提倡法治,讨伐“腐儒”的战斗檄文,它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干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反潮流  相似文献   

7.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存在的说理的“漏洞”,可从名实之辩与“术”异“道”同两个角度指出“漏洞”不“漏”,并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巧设挑战性任务,设置逻辑性问题,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政论性散文。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使读者感到笔酣墨饱,一字千钧,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被视为驳论的典范。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为人们所珍视,首先当然是由于它内容正确,思想深刻,生动地体现了作者锐志改革,敢于抗拒历史惰力,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文以气为主”。这篇文章凌厉无前的气势,正是由这种思想和精神所决定的。没有这种思想和精神,而要折服自己的论敌,那就  相似文献   

9.
《答司马谏议书》虽非常简短。却体现了王安石对于事业的坚持、坚守和坚定。千年之后再读这封信,依然能窥见王安石的精神。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  相似文献   

10.
《答司马谏议书》的批判性阅读还需深入文本做具体分析,“义利之辩”并非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立论基础,王安石的“名实之辩”也不是对阵“义利之辩”的核心论题,而是指明一种反驳策略的选择。王安石选定四个概念作为靶点展开反驳有其现实考量与学理依据,其针对性与反驳力殊难否定。  相似文献   

11.
12.
北宋(960—1127)王朝建立后,长期奉行维护官僚大地主集团特权的反动政策,纵容官绅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到北宋中叶,一小撮大地主霸占全国土地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利用种种特权逃避赋税和徭役负担。这种状况,促进了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多次发生,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无特权的地主阶级下层的破产和广大农民的丧失土地,赋税来源一天天缩小,封建国家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同时宋王朝又把大量的雇佣兵用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对当时位于我国境内北部、西北部的辽和西夏奴隶主贵族采取屈膝投降政策,北方和西北方经常遭到侵扰和掠夺,构成了对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3.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教学实践为载体,探索文言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路径。通过引导学生聚焦文本驳论,梳理逻辑思维,依据助学材料,开展质疑探究,借助辩证分析实现对驳论的审视,达成理性认识,有益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培育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经典驳论文,有颇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但以质疑和审慎的态度阅读时,会发现王安石在论证技法和思维品质上是有问题的,比如概念模糊含混、批驳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强、作者缺少公正开放的思维品质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客观认识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5.
张巧丰 《教学随笔》2021,(10):34-36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发现学习型课堂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现学习型课堂是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老师给予的信息和资料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语文教师在发现学习课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全文由三...  相似文献   

16.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答司马谏议书》为例,采用散点与焦点两相结合的“参较式阅读”方法,从“话题同而观点异”的角度入手,结合不同类型文本资料对课文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7.
18.
识调定格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答司马谏议书》一课教学依据“识调”和“定格”两个准则来体现格调语文的教学主张,从明确文言文的逻辑起点到建构文言文的有效支架,较好地把王安石经典驳论文《答司马谏议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课。  相似文献   

19.
华宣蕾 《学语文》2022,(4):19-2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其中第二篇课文《答司马谏议书》是书信体驳论文。书信赠答,是古代士子以文字传递心声,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面对政敌的一再指责,王安石写就此篇进行有力辩驳,剖白心迹。其文约,其情挚,其意决,读来可见安石其人安定天下,坚如磐石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实现核心素养重要途径的"学习任务群"也随之进入教学实践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教师的教学目的看,教师需要借助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学生的学习目的看,学生需要借助任务群解决实际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依据这些障碍结合实际的文本创设的任务情境即是真实的任务情境。真实的任务情境应是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任务情境。然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设计的任务脱离学情、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