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始社会时期,每个氏族及部落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族的标志,称为图腾;而每个成员都得承认自己和图腾有特殊的血族关系,并对此加以崇拜,即为图腾崇拜。 原始人之所以会对图腾进行崇拜,原因在于:原始人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生存斗争时,逐渐发现有少数自然现象与自己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如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某种动植物往往为自己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使人们对它有一种亲切的感激之情;或者因某种凶悍的动物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人们对它无比畏惧,诚惶诚恐。在当时超自然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把上述自然现象看作是与自己生命攸关的神灵,从而产生了图腾信仰。每个氏族选择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崇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黄州快哉亭记》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选读》“山水游记”单元。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本文正是苏辙遭遇贬谪后,登临快哉亭,  相似文献   

3.
部落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部落是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集团。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社会经济单位;部落则是由共同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而成,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惯。恩格斯指出:“氏族一...  相似文献   

4.
杨天在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19-24,47
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杨天在所谓园林,是指山、石、水、动植物以及建筑、道路等。好的园林应该既有天然的山水、动植物,又有人为的加工创造,即所谓造山、理水、培育动植物及建房搭屋、清道筑路等。假如只有前者,充其量不过是“自然风景区”,只有后者,难免有矫柔造作之...  相似文献   

5.
《楚辞》中提到的动植物有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6.
“图腾”是什么?《辞海》概定为“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起源和目的,可以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道德目的是衡量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特殊的直接的目的是善恶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道德终极目的是善恶的终极标准。所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等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而道德的终极标准则只能是道德的终极目的:“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具体的和直接的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璜、陶泥塑、陶祖形支架等器物饰件,其中泥塑儿童像纹面形象以及仿动物造型的特殊器皿采用多种装饰纹样及塑造手法,装饰意识十分强烈,装饰造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在双墩器物装饰符号中有花、蚕、猪等动植物图腾,这些装饰符号说明双墩先民对图腾崇拜从真实模拟自然过渡到身体装饰再延伸到器物装饰上,无一例外地象征着某种特殊的神秘含义,以求得图腾对于氏族的庇护。  相似文献   

9.
读了一些古代山水小品,我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是把山水拉入社会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二是把人文注入山水的“山水碑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三是为山水立传的“山水志”,如地方志中的“山水”款。这三类文章中,山水志属于说明、介绍性文字,写得比较客观,主体因素不太明显;而在山水游记中,游者的游踪既是  相似文献   

10.
按照当代历史学家的说法,姓是母系币族社会的图腾和族徽演变来的。当时,实行族外同辈婚,甲氏族的同辈众男子,嫁到乙氏族,成为乙氏族同辈众女子的共同丈夫,因而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母系氏族只知道自己的始祖母。人们探讨自身的来历,却又无法解释清楚,于是就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人格化、神化,认为自己的祖先即始祖母是被这一神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所感化而生。因此,这一神物将会永远保护自己。这一神物,就成了这一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成为了甲氏族区别于乙氏族的“族徽”,成为了这一氏族的姓。也许夏氏族是以薏苡为图腾,商氏族是以燕卵为图腾,周氏族是以巨人脚迹为腾图。后人不了解这一历史真象,于是把它看成神话故事。又正因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写成文字时,“姓”大多被后人加上“女”旁。《说文》说,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黄帝之后百(鱼攸)姓“姞”,少昊氏姓“嬴”,藻朦姓“姚”,祝融之后姓“(女云)”,等等,全都从“女”。  相似文献   

11.
白鹿洞书院以地处唐李渤隐居的庐山白鹿洞而得名。然而对白鹿洞故址之所在、“洞”之含义、李渤任江州刺史修建白鹿洞台榭之年代,及现存“石洞”建洞时间等问题,向来众说不一。现作考述于后。一唐贞元间李渤曾隐居白鹿洞,其原址所在,曾有不同说法。李梦阳以为在“三叠泉石壑中”。刘世扬则说在“玉川门”。  相似文献   

12.
龙凤奇缘     
古往今来,龙与凤是我国民间婚俗中爱用的装饰形象。龙凤奇缘,源远流长。龙凤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分别是古代夏和殷的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一种动植物或无生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把它作为氏族保护者和象征,把它图像绘在旗帜上作族徽,这就是图腾。  相似文献   

13.
试论满族始祖女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始祖女神的研究,在萨满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始祖女神的称谓、形态及有关的神话传说论述了这位女神。文章认为,从神称上来看,满族始祖女神应该称为“Futamama”(绳子女神——蛇神)而不是“Fodomama”(柳枝娘娘);女神的形态则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进行介绍,都是绳条状的神偶;神话传说中看,满族始祖女神是蛇神,而不是“柳枝娘娘”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的方志学内容十分丰富,为史学界所公认,但他在方志中“特表氏族”及其影响问题,国内似尚少论述。据笔者管见,虽然两宋以后历代都有少数方志程度不同地记有“氏族”或“姓氏”等内容,但是象章学诚提出方志要“特表氏族”,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坚持付诸修志实践者,则是空前的。章学诚的这一主张对后来的方志编修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对此试加浅论,以就教于师长及同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探究辛弃疾山水词的特色,兼及这方面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而窥视其豪放风格。辛弃疾一生,戎马倥偬,踏遍雁南塞北万水千山。非凡的生活经历,英伟的豪杰气质,加上他的审美锐目,使他深得祖国三山五岳、九江八河、天风海月乃至区区泉石之壶奥,凝结成特有的感受,写下了六十多首被统称为山水词的作品。约占他的词作总数十分之一的这些山水词,特色鲜明,是构成辛词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代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简要概括地说明了以宗族为本位的先秦社会组织的两种主要活动:祭祀与征伐。这是维系当时社会存在发展的两种主要活动。先秦时代的什伍制度就是进行这种双重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作为军事战斗编制的什伍制度已有人作详细论述,本文则试图从先秦时代宗族组织的存在形式、组织关系、演变过程及历史影响等角度来论述当时的什伍制度。这或许能够更清晰具体地把握当时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一 大抵上刚迈入文明历史门槛的民族的社会组织,不但未能完全割断与氏族组织联系的脐带,而且也保留了氏族组织十进制的形式特征。摩尔根在《古代社会》“罗马人的库里亚、部落和氏族”这一章中论述罗马氏族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四个组织阶段时说:十个作为社会制度基本单元韵氏族组成为库里亚(相当于希腊人的胞族);十个具有氏族制度下若干氏族属性的库里亚组成为部落,而在由它们组合成的一个氏族社会中总共包括着三百个氏族。古代中国的先秦社会组织亦基本如此。《尚书·尧典》云:“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周礼·地官·司市》云: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代文人习惯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像外国文人那样习惯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而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最终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一、不同时期作品有不同特点,教学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大致经过了魏晋诞生期、唐代  相似文献   

19.
《氏族志》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所修的一部全国士族家谱,对此当如何看?范老认为,“唐功臣很多不是士族出身,《氏族志》规定他们的等级,使取得士族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观点也是如此,“通过这次修《氏族志》,一部分作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身份,而没落的门阀旧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只有关陇士族能大体保持过去的地位。所以总的说,这次修《氏族志》对旧门阀士族不利,对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范老与朱编《中国古代史》的这一观点,是目前对《氏族志》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我提点不同意见,并望得到史学界前辈的指教。  相似文献   

20.
典故与意象     
典故在中国古代诗文的广泛运用中常常以一种特殊意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可称之为典象。按弗雷泽人类学的“原型”说、荣格心理学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意象”说以及弗莱文学“原型”论,典象分为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寓言童话以及相关自然的天文地理、节令物候、动植物等;非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社会历史人物和事件、生活方式及礼俗甚至经典文本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象的系统稳定性、地域民族性和增殖扩展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