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在发展蚕桑生产过程中,该县探索出了一条“种、养、加、贸”成龙配套的新路子,全县40%的农民靠植桑养蚕脱贫致富,一条现代化的丝绸之路从大山深处的英山穿越鄂东伸向世界各地,这条腾飞的“白龙”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本文就英山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九月号的《人民教育》所载《中国近代教育之最》中有一条谈到:中国最早的农业职业学校是一八九六年二月创办于江西省高安县的蚕桑学校。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如下情况,特提供参考。 一、蚕桑学校创建时的国内外有关情况 查阅《高安县志》,在卷之五《储邮》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桑枣园,明洪武二十七年命州县督民建设,每厢、都各一所,计五十所,种植桑枣,以资衣食,历久俱废。康熙年间,郡伯赵公世锡,教民植桑养蚕,利赖无穷,至今德之。”由此可见,高安养蚕是有传统的。由于“利赖无穷”,故老百姓世代继之。这就为创办蚕桑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蚕桑与陶冶     
蚕桑与陶冶河北省易县白马乡七里庄中心小学陈继中黄炎培先生早年就提出小学职业陶冶,我们通过植桑养蚕对小学生进行了职业陶冶尝试,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认识。蚕桑是振兴易县的15项科技推广项目之一。1991年秋季,我们本着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  相似文献   

4.
新市镇是杭嘉湖地区的著名蚕乡,蚕桑生产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多与蚕桑活动息息相关。作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的古镇,新市具有独具江南地域特征的蚕桑文化。文章主要从栽桑历史、盛极一时的叶行、湖羊饲料枯桑叶、副产品桑条皮与桑柴、年俗婚俗中的青圆子与蚕花箪以及乡土作家笔下的蚕桑情结等六个方面展现新市镇的蚕桑文化,期望对研究江南地区的蚕桑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宋的《陈旉农书》首次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思想,实乃我国第一流古农书。其植桑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肥地和苎桑套种,并首次记载了桑树嫁接技术。其养蚕技术主要体现在注重育种,努力育出能眠得整齐的良种,精心打理蚕室,通过加温来控制蚕室温度,勤喂叶除沙和预防蚕病,盐渍藏茧,缫丝时勤换水等方面。其蚕桑经营思想为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率,通过精心养蚕、缫丝、织绢,“唯藉蚕办生事”,并以套种苎麻、纺线织布为补充,解决全家的赋税和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朝“丝稠之路”辨考(下)彭作禄二、中朝“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特点在东方“丝绸之路”中的中朝“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有以下拙见。在中华史书上确实记载过箕子入朝之时,就把中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传授给朝鲜当地居民了。这一史实,首见于中国史书...  相似文献   

7.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8.
缘起:吴江市地处太湖之滨,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上个世纪,这里“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日出万匹,衣披天下”。三四十年代,有“当代黄道婆”之美誉的著名蚕丝专家费达生的“蚕丝推广部”就是在这里实验制丝。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衍生出太湖流域曾经的辉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蚕农户减少,孩子们与蚕桑文化日渐疏远。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萌发了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开展“我与蚕宝宝一起成长”的养蚕活动,于是,一个以“蚕·养蚕”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悄然酝酿。“养”一双会观察的眼睛3月底,…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古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四川地区三至九世纪社会生产情况的认识,本文拟就现有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四川地区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谈谈个人的管见。 一、璀璨的蜀锦 蜀锦,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丝织手工业品。它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色调鲜艳,对比性强,彩条与锦群浑然一体,既富于民族特色,又别具地方风格。蜀锦的发展,与四川地区发达的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息息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养蚕、缫丝、织绸的最早国家,四川又是我国发展蚕桑和丝织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古称“蜀”,“蜀”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象虫形。《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葵,《尔雅音义》说它就是桑;《释文》和《玉篇》也说“蜀”是“桑中虫”。总之,“蜀”与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四川,可能正是因为种桑养蚕业的发达,才被人们称为“蜀”。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以张仪、司马错伐蜀,在统一巴蜀后,即于当地置锦官,统一管理织锦业。汉代四川织锦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织锦中心在  相似文献   

10.
省力养蚕法     
省力养蚕法顾明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丝绸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养蚕业的发展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推广运用省力养蚕技术是今后发展蚕桑生产、提高效益的主攻方向。一、改固定架为活动架传统的蚕架为固定式长方形支架,由于支架的长短、高矮不一,每个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隆阳区已有19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发展几起几落,2001年以“东桑西移”、“浙桑入滇”为契机,蚕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继粮食、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在蚕桑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个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突破,提出应以政府主导、公司为主的方式开发丝绸产品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由于笔者所在地方未将“太平天国运动”列入高考考点要求,因而给了教学探讨和教材整合更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内容,并在中考试题中有体现。因此,我们选择了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学法指导课:除对太平天国的史实进行回顾及运用革命史观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外,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洪秀全,指导学生通过研习相关材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以点带面,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相似文献   

13.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重视农业生产,设官建制;栽培有粟、稻、小麦、豆、高粱等农作物;种麻植桑与养蚕;制造穿孔石铲、石犁等多种农具;有粮食的储存与加工,出现大量储粮窖穴与酒的酿造。同时,饲养兽禽相当普遍,主要有猪、狗等。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除农耕、畜牧外,在水利、渔业和林业方面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 义;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单元主题为“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课学习应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人民 反抗主线的理解。本课共设三个子目,“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一 目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准备、开始;“定都天京”一目讲述 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征战、制度建设,《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 的重点;“天京陷落”一目讲述天京事变、重建领导集团、天京陷 落、《资政新篇》。  相似文献   

15.
熊帝兵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1):38-41,71
帅氏乃清代江西奉新望族,人才辈出,帅念祖是其家族之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历官多地,乾隆初年出任陕西布政使;任上,帅念祖认真调查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上传下达,履行布政使职责,并协助刊印杨屾的《豳风广义》,推广蚕桑;帅氏亦颇关注当地百姓负担,丰年担心谷贱伤农,灾年积极奏请豁免或延缓赋税,还亲自撰写《区田编》,改良传统的区种法,推广抗旱高产技术,为清代陕西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表现出良好的勤政作风。  相似文献   

16.
高文才 《历史学习》2005,(11):11-13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规定是:(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现行教材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相比,考纲的调整幅度不小。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三个大的子目被删除;“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重建领导核心”两个子目分别被“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置换。这样的规定“淡化了知识体系,突出了主干重点”。这正是高考命题一再重申的原则。近年高考的命题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05…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是指雍正至道光前期,正是清王朝兴盛的时期.这百多年的湖州诗坛,人材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湖州籍诗人有五十多人,加上词人有七、八十人之多;客游湖州而留有诗歌者也不少.除张鉴、杨凤苞、闵南仲等附于“南浔诗派”另为文论述外,根据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社会矛盾、人民疾苦的,二是反映湖州蚕桑丝绸生产的,三是其它方面的.现就三方面选择十多位主要作家加以论述.在反映社会矛盾方面:有的反映了官府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有的反映农村破产的情况,有的表现贫富的对立,世风的变化,有的反映知识分子的贫困生活,现依次论述如后:  相似文献   

18.
“岭西五大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广西桐城派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兴盛,离不开早期在当时广西省城书院学习切磋的经历。而“岭西五大家”也不同程度地对广西书院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即从“岭西五大家”与广西书院的关系,探寻清代中期广西书院发展的情况,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当地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文化繁荣局面。而本乡大批才学之士的出现,也有可能反过来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成为延续本乡学术、文化传统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6,(9):82-89
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长期以来传统性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生丝和丝制品重要的购销集散中心。但至清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也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广西近代蚕桑业在光绪中期以后发展较快,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究其原因,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影响。概括起来,广西近代蚕桑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植桑养蚕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蚕丝产量不断提高,各类蚕桑学校、蚕业讲习所(传习所)相继兴起。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近代蚕桑业又具有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程度不高、依赖性强和技术力量薄弱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