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记者与官腔     
官腔,旧时称官场中的门面话,如今指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脱或责备的话语.官腔所指的重点往往不在于说话的内容,而在于说话的形式,特别是腔调和声势.  相似文献   

2.
让镜头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于真实,而追求真实就要让事实说话,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让事实说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让镜头说话.让镜头说话,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也是增强报道亲和力、影响力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让形象说话,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读者对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新闻对象瞬间形象的现场纪实。它的图像优势能打破国界和民族界限,不受文字和语言的限制,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现场感和直观性。只有让新闻形象自己说话,才能感染、教育读者,增强新闻摄影的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观众十分喜爱。“实话实说”不仅提供了一个人们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即每个人都有平等说话、表达意见的权力。这是“实话实说”栏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对于"官话",《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对普通话的旧称,二是指官腔,用"官话"来指称一些官员们特有的话语系统。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官话",主要指后者。"官话"是有市场的,为官不讲"官话",官的成色就不足。不关心官方新闻的人,我敢保证有很多"官话"听了以后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说过,电视展现的就是说话的人头。这话虽说有点太绝对,但却也道出了说话对电视的重要性。一是电视离不开人说话,二是说话水平的高低基本就决定了电视节目好不好看。在电视中说话的人当然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其中最具有话语权,对电视节目的话语质量、效果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当属主持人了。本文将从主持人中的对话入手,探讨让电视谈话更精彩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说话是人的天性.本文阐释了历史上基于口语、电话和数字网络的三次说话的冲动与革命,并就各个时期说话的特征做了论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言语交流是建立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分为书面语和口语。所谓说话的技巧,就是强调口语的逻辑性、艺术性和形象化。对于从事播音工作的主持人、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来说,说话技巧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唯一武器。凡是在强调说话技巧领域工作的人,必须以标准语,以及标准的发音、重音、语调等得到社会公认的规范的说话技巧来教育和感动人们。  相似文献   

9.
哈佛大学有句格言:"对于一个人来说,关键不在于知识,关键不在于经验,关键在于一种思维方式。"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一切思想都是思维之子、思维之果。新闻记者在奔波忙碌于传播新闻事实时,需要一刻不停地开动思维的机器。当前,强军目标宣传是我们军队媒体新闻传播最重大的主题。在强军目标宣传中,确立科学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马琳林 《东南传播》2011,(2):114-116
写文章要讲究修辞,口语也不例外.因为两者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实践.口头语言作为人们最重要、最直接也是使用最频繁的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只要说话就离不开口语修辞,所以口语修辞也是一种全民性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性语言活动.它对于每个人、尤其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是创造各种美好语言产口的必要手段.本文以访谈...  相似文献   

11.
通顺是作文的最低要求。要写通文章,首先要有鉴别通与不通的能力。一个人作文,决不会故意把句子弄得不通。文章里所以有不通的句子,主要是因为作者缺乏鉴别的能力。鉴别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感性知识,其次是对于语言的理性知识。我们从小就说汉语,说得很纯熟,很自然。这就是感性知识。对于写文章来说,这种感性知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我们所以会作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会说话。不识字的人自己虽然不能执笔。但是他可以口述,别人整理—下,就是一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他仍然算是会作文。一个外国人尽管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室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相似文献   

13.
正会议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百姓需要看,但又偏偏不爱看,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着数量过多、篇幅过长、内容空泛、形式陈旧、官腔十足、千篇一律等问题,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批评不绝于耳,它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报道品种。因此,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从解决这些"痼疾"入手。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会议是信息汇集、记者云集的场所。面对大量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而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说的是引导舆论的话,天天在说话,要做到不出任何纰漏是不可能的。行内的人有一句口头语:报纸出差错是正常的,不出差错是不正常的。这是客观事实,但为什么媒体从领导到主任到记者到编辑到校对还每日每夜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堵差错呢?原因在于,小错不堵,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报纸出版就会...  相似文献   

15.
获奖通讯《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引起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原因在于巧用6种方式“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对比“说话”,用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提供的信息“说话”,用图片“说话”,用暗讽“说话”,让匿名消息来源“说话”。撰写此稿的记者不仅注意“巧说话”,还有“必要的不说话”——记者自始自终没有“站出来”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或对报道对象进行性质界定,却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  相似文献   

17.
付丽君 《新闻通讯》2012,(11):54-55
会议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百姓需要看。但又偏偏不爱看,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着数量过多、篇幅过长、内容空泛、形式陈旧、官腔十足、千篇一律等问题,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批评不绝于耳,它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报道品种。因此,要想写好会议新闻,应从解决这些“痼疾”人手。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不属于文学的范畴,这是定律。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采用虚构、想象、夸张等方式去写作。新闻的核心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价值在于原汁原味地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20.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上到,他们总是先看市报。我问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而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我问这是何故?他们说,市报常打官腔,做官样文章,好看的东西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