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饥饿,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它更是中国人历史性的梦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诗经·硕鼠》篇奴隶对衣食丰足的"乐土"的渴望,到汉乐府《苦儿行》中"苦儿"  相似文献   

2.
宗璞的《东藏记》塑造了孟樾、吕碧初、卫葑等人物形象,写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亡国之痛、流离之苦、漂泊之难、生存之艰"及人格本相,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可战胜,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景仰、对物质主义或商贾主义的批判;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含蓄蕴藉、藏而不露,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行文手法多样灵活;但也存在着情节缺乏必要的戏剧性,不"很抓人"等缺憾。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  相似文献   

7.
讲中国文学必讲宋词,讲宋词必讲柳永。 初识柳永,是读了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让人觉得肝肠寸断。记得柳永,并非因为他对宋词的杰出贡献,而是他作品中那些动人的诗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  相似文献   

8.
《雷雨》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曹禺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的症结所在。《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正是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所揭示的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能建构一个有爱和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忧思录。作家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关注城市"边缘人"——农民工,揭示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体现了作家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和自身原因,社会产生了游离出主流社会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来自主流社会的各个团体,有着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他们生活于"江湖"之中,用"江湖道义"维系着彼此的兄弟之情,时时要提防来自社会和个人的伤害,笑傲江湖的背后其实有着身不由己的苦涩和刀光剑影的凶险。最后,他们不得不面临命运的选择:回归主流和继续不归路。《水浒传》向我们表现了宋朝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春来荠菜香     
4月5日雨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菱角菜、地菜。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呈缺刻或锯齿状,叶表面长有灰白毛茸,根系发达、较深,伏地而生,多生长在田埂山野。根具有特殊清香儿,味道清香鲜美。《诗经》唱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的就是荠菜。  相似文献   

13.
呱呱小喇叭     
《广东第二课堂》2004,(12):16-16
《我思考我成长》;《告诉孩子,我真棒!》;《世界少年文学名著——苦儿流浪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郑恩 《成才之路》2011,(3):10-I0005
近日,《纽约时报》在《中国毕业生生计维艰》的报道中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但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不断涌入的高学历年轻人。他们承载着父母们超越现实的期望,这些父母掏空了各自的存款,原以为高等教育能保证子女未来过上美好的生活。毕业生就业难,其生存状态更令人心酸。从一系列"蚁居""蜗居""蛋居""柜居"等无奈的"创意穴居"中便可管窥一斑。一  相似文献   

15.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苏童小说《米》讲述了一个城市流浪者的故事,其叙事始终把个人生存故事置于家庭的境遇空间之中。苏童以家庭作为人物的伦理情境,通过爱的缺席、恶的生成呈现了其家庭式"伦理情境"的独特文学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伦理情境,苏童引领着读者对人生存境遇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宗教思想对20世纪美国文学有着潜在的影响。二战后,宗教影响力相对减弱,新的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出现使得战后美国小说更注重"人"的生存状态问题。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了人存在于荒诞世界的精神痛苦,并为了改变这种生存状态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色彩。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从"成人童话"的特点出发,选用了大量的杭州"儿尾"方言,特别是还重点地运用"耍子儿"这一富有代表性的"儿尾"方言,从多方面来描写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力作《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以"追寻"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跨越半个世纪的两次"寻找"活动,反映了中国底层百姓真实的生存感受。在其层层叠叠展开的描述中彰显着底层大众的需要和追求、欢乐和痛苦、认同和取向。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国社会底层百姓贫瘠、朴拙却又错综复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0.
"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是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中关系到人的个体生存选择的大问题。作为张爱玲寻找生趣与诗意的存在方式,它们也为共同在世的其他世内存在者提供了一种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模式。从张爱玲《落叶的爱》与诗人里尔克的《秋》的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存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