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有些研究捻军的同志认为,张乐行不只一次受过清廷的招抚,并且肯定他参加了打定远捻陆遐龄。有的同志甚至说他是“敌人的鹰犬”。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似乎可以商榷。关于张乐行受招抚,据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史料记载了这件事。《涡阳县志》:“(一八五三年)二月,钦差、工部侍郎吕贤基,兵部侍郎周天  相似文献   

2.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苏东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的暨南大学东方龙吟先生《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行实考证》一文中相关内容,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提出了关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的行实问题的两点看法:一、《剑井记》作于"靖康"未必不可能;二、陆蒙老字元光者其实另有其人。尤其是后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以为作《咏蝉》诗之晋陵宰陆蒙老元光即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文章通过多家族谱记载与世系推算,认为曾任晋陵宰的陆蒙老元光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4.
谁是辩证法的真正奠基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史研究的一个“谜”。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对这一问题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看法。谢遐龄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巴门尼德:辩证法的开创者》一文中认为,应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出发点来确立创始人。由于巴门尼德第一个以思维把握“存在”,明确区分了  相似文献   

5.
谢遐龄先生在《复旦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上发表题为《评“儒学复兴”》一文,从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世界诸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一些论断颇有见地。但是,对于他的某些看法,本人尚不敢苟同,故笔谈如次。  相似文献   

6.
陆:余老师,您好。借“文艺学教材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之便,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之托,就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采访您,请您不吝赐教。 余:不用客气。我很高兴能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广大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7.
陆云集原本散佚,现存陆云集乃辑自前代类书,错讹较多。本文就陆云集诗文异名问题、存疑作品作者归属问题、《与兄平原书》之错简以及辑佚文《泰伯碑》的作者问题作了详细考论。  相似文献   

8.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9.
张乐行评传     
<正>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北方淮北平原上,出现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队伍,那就是捻军。他们以涡蒙亳为根据地,转战于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陕西等十余省,斗争持续十八年之久。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张乐行就是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少史学家研究捻军及捻军史,研究张乐行。笔者采撷史料,兼用若干民间传说以充实之,撰写成评传,以昭揭张乐行生平之行状。  相似文献   

10.
陆机     
<正>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距今已1700多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代法  相似文献   

11.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2006年第3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7-8期发表的《“封闭式管理”质疑》(以下简称《疑》)一文,很受启发。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使人对“封闭式管理”的局限性有了警醒,而且使人联想到中学教育应以什么方式应对社会变化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在中学与学生打了10多年  相似文献   

13.
李宗勉为宋理宗朝前期宰相,有关李宗勉的传记史料有《宋史·李宗勉传》与《咸淳临安志·李宗勉传》,通过对比,可知后者为前者的直接来源;《历代名臣奏议》收录有李宗勉三封奏议,这三封奏议均是抄录自《宋史·李宗勉传》;关于李宗勉与史嵩之二相之间的矛盾,除了长期以来关于御蒙方略的和战分歧外,主要集中于对蒙输送岁币问题与会子称提政策推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事任免问题;在朝野关于红袄军的处置争议中,李宗勉为在京官员中首位上疏面奏反对继续招抚红袄军的大臣;李宗勉为宋理宗朝前期宰相群体中综合评价最高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教师风采     
正刘振鹤,字遐龄,号老鹤,1943年生,安徽霍山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2003年起担任霍山老年大学国画教师。根据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老年人学画的特点,他总结编写了《山水画技法》《花鸟画技法》《老年大学国画教程》等。他有多幅美术作品在省内外展出并获奖,亦有多篇老年大学教学内容的文章在《老年教育》杂志上发表。2011~2013年,连续3年被共青团安徽省委授予"爱心书画家"称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安徽省老年教育系统评为"优秀教师";还多次被市委、县委授予  相似文献   

15.
《文赋》     
<正>【作品概况】《文赋》全称《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卷》,晋陆机撰,陆柬之书。墨迹本,无款。纸本,正行草三体并用。纵26.6厘米,横370厘米。全卷144行,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陆柬之少时读《文赋》就想书写一篇,但怕书法不精"玷辱"祖先一直未动笔,直至晚年才了了自己的心愿。《文赋》是陆柬之行楷代表作,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被称大唐第一行书。《文赋》笔法直逼大王,  相似文献   

16.
刘永福(1837—1917年)字渊亭,是广西上思人。1857年,他参加广西农民起义,1965年,他率部加入以罗亚忠为首的天地会起义,建立了黑旗军。1867年,因受清军逼迫,他率部进入越南,驻扎于中越边境上的保胜一带,开垦山林,聚众耕牧,坚持反清斗争。然而,1884年,他接受清朝的招抚,当上清朝官吏,放弃了反清斗争。对此,史学界近几年来颇多评论,而且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更有甚者颇多非议,毁誉参半。为一此,鄙人亦提出浅见,以就教同志们。首先,我认为清政府招抚刘永福,和刘永福受招,在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下,是历  相似文献   

17.
《陆疏》原书久佚,而《孔疏》征引最多,《陆疏》今本均为辑本,是以元明丛书为源头而形成的今本系统。探求《陆疏》今本与《孔疏》的关系、在《孔疏》基础上以哪些方式作了哪些增补与改动,是探求《陆疏》今本的祖本原貌、进而确立《陆疏》今本间关系的基础。今本《陆疏》主体辑自《孔疏》,其条目名皆取《诗经》某句,大体与《诗经》篇目对应,使名、物、证三位一体,当是辑录者所为;有些未对应条目,或因辑补时“冠名”致误,或出于某种编纂需要而有意为之。而辑撰的主要方式有增补句首名物词、合辑不同语段、拆分同一语段后增补、整合《孔疏》所引其它文献、将《孔疏》文羼入,甚至据其它文献臆补等,这也造成今本《陆疏》较之唐宋文献所引“膨胀”许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文论史上,继第一篇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大约五十年光景,又出现了一篇文论名作,这就是陆机的《文赋》。这篇两千字左右的光辉论文,曾为日本的遍照金刚录入《文镜秘府》。它和《典论·论文》不同,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纯粹的创作论。《文赋》的作者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江苏省松江县境)人。生于吴晋帝孙皓永安四年(公元二六一年),卒于晋惠帝泰安二年(公元三○三年)。在他四十三岁的那一年,为成都王司马颖的大将,封为平原内史,兵败被杀。他原是孙吴的贵族,他父亲陆抗,祖父陆逊,均系孙吴名将,并与孙氏联姻。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对陆机诗歌进行了总体评价,但如何理解钟嵘对陆机诗的评语,目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结合陆机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陆机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陆机广泛吸收前代文学精粹,博学多才,开启了西晋绮靡文风。其诗歌受曹植影响较大。陆机诗结构上遵循五言诗的写作要求,内容上重藻饰,词彩华美,感情表达曲折迂回。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