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列 《传媒》2002,(10):29-30
文化新闻的价值取向 南方周末报在经历了18年市场洗礼后,几经蜕变,终成一张主流大报。影视歌三星曾是它起步的支柱,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文化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它的转型也与它自身的理想诉求和读者不断地更替相一致。今天的读者看一下 1984年的《南方周末》,一定会说它是一张娱乐小报,每期的头版头条都少不了明星,但你留意一下创刊号上的明  相似文献   

2.
一张对开的周末报纸,只有九个工作人员(还必须同时办一本双月刊杂志),创刊两年来,从省内打向全国,从沿海涌入北京,发行量逐步上升至三十五万份。广东省政府授予编辑部为全省“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这家闻名遐迩,广受欢迎的报纸,就是广州出版的《南方周末》报。为什么《南方周末》在通俗、庸俗小报的浪潮冲击下,不随波逐流而又能站住脚跟,蒸蒸日上?为什么这张报纸能够办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从化温泉宾馆采访了该报负责人左方。  相似文献   

3.
郭耀华 《新闻实践》2010,(10):37-39
对文化报道怀旧现象的关注,首先要从《南方周末》说起。在《南方周末·文化》这一叠中,每期都设有“往事”专版,其前身是1998年出炉的“解密新闻”。该版所报道的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存在的人。再将阅读面扩大至其他媒体,笔者发现,文化报道的怀旧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流行之风,由此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化报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是什么?是轻歌曼舞,是风花雪月,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成不了正餐的佐料,是永远排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卫生等报道之后的“老九”。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一出大戏,那么文化报道似乎只能是这出戏里的龙套演员。  相似文献   

7.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可复制,其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诸多结构性演变正在悄然而剧烈地进行,改革之诉求如雷贯耳,问题不断累加的时代,它的理性姿态格外被国人所欢迎."《南方周末》一直是理性思考、理性发言,同时在理性之外也让读者找到最舒适而且又大无畏的情怀.可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断有人评价《南方周末》的可读性日趋降低.  相似文献   

8.
方蓝 《青年记者》2009,(16):74-75
从1984年创刊开始,《南方周末》就一直在改变自己。2007年4月,《南方周末》再次转型,提出了新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与以前相比,转型后的《南方周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从头版头条的角度对转型前后的《南方周末》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洪兵 《新闻记者》2003,(8):58-59
从2003年2月起,笔者先后三次对《南方周末》原主编、著名报人左方先生进行采访,下面为访谈的部分内容。问:《南方周末》自1984年创办迄今,已经成为国内外非常有影响的一张报纸。您作为《南方周末》的创办人之一,能否简要地谈谈《南方周末》的创办背景?答:《南方周末》的创办,是南方日报社老社长丁西凌同志向南方日报社编委会建议和获得同意之后创办的。当时丁西凌同志的主要考虑是,我们的党报不缺乏正面、典型报道的经验,但是缺乏办生动活泼的版面的经验,他说,我出国考察,看见外国报纸都是一大叠,这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表现。而我们的报纸只有4…  相似文献   

10.
在全党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一张综合性报纸如没有经济报道,简直无法想象。怎么去做经济报道?《楚天都市报》是一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诞生、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和成长的新型城市报,它必须面向市场,必须面向市民读者。同时它又是一张省委机关报主管主办的子报。它仍然是党  相似文献   

11.
轻点鼠标,海量新闻报道便会跃然眼前,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谁能更胜一筹吸引读者眼球?无疑,那就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以其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新闻事件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故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它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新象,在揭示事件本身的实质和意义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其在新闻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其他新闻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价值一: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提起深度报道,不得不说《南方周末》。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然而在严峻的形势下,《南方周末》这一平面媒体为什么能顶住压力,屹立不倒,依旧为读者所青睐?  相似文献   

12.
《南方周末》创刊虽只有短短十九年,影响却很大。仔细勾勒十九年的发展轨迹,明显可看出它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办报人员与时俱进,自始至终高扬改革的大旗,分别提出相应的媒体理念。在赢得大量受众的前提下,《南方周末》也实现了媒介转轨定位时的原初目标,进而树立了口碑极佳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李晨 《传媒》2012,(5):69-70
2000年左右是中国的都市报媒体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深度报道领域比较活跃的有《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报社。这两家报社的报道手法多样,版面形式丰富,可以说引领了那一时期的深度报道风尚。《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在叙事风格上更偏重  相似文献   

14.
陈太龙 《传媒》2002,(12):34-34
一张报纸的水平如何,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有好的新闻。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水平如何,要看他写了多少好新闻。 究竟什么才称得上是好新闻呢?综观历年全国及省获奖的  相似文献   

15.
报刊动态     
《新闻与写作》2008,(7):64-64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南方周末推出的地震专题因其另类的解读,引发了不小争议。5月29日检察日报刊发一篇署名老士的文章《南方周末,摘下你的有色眼镜吧!》,批评南方周末报道角度怪异。  相似文献   

16.
叶铁桥  唐惠润 《新闻界》2013,(13):56-58
<正>4月18日,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在博客上发文,就南方周末刊发的一篇跟他有关的报道在采访、审稿等环节提出了质疑,认为《南方周末》不诚实,违背新闻职业伦理。《南方周末》记者对此也做了回应,认为报道内容多引自公开资料等,在职业道德上并无缺失。局内人各持一端,局外人难以置喙。在新闻报道中,采访对象埋怨甚至公开指责采访者的情况确实不胜枚举。采访对象经常抱怨采访者在发表时不够尊重其意见,或不遵守相关约定。或最常见的,指责采访者"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甚至故意扭曲其原意。  相似文献   

17.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可复制,其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诸多结构性演变正在悄然而剧烈地进行,改革之诉求如雷贯耳,问题不断累加的时代,它的理性姿态格外被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9.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文化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时政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头版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从2007年11月15日起,《南方周末》开始在每一期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时局,同《南方周末》既往的其他一些版面和报道内容和手法相比,时局版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与特点,那么时局版的版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