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加工匠”的角色,主要职能是对文稿的“编”与“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编辑转变职能,充当好“策划人”。编辑策划要求编辑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宏观意识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新买的自行车不巧撞坏了,行车时踏脚只会向前不能向后,于是来到了一家修车铺。穿灰褂子的师傅看了一眼,说道:“后轮转轴已撞坏,无法修了,买一个新的来。”笔者一介书生,薪水一个月不到十张“大团结”,买一个转轴再加手工费就要去掉百分之十,自然有些不舍得。抱着侥幸心理,来到另一家修车铺,穿深蓝色工作服的师傅推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是常常伏案工作的文字匠吗?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编辑仅仅会把稿件编编辑辑是远远不够的.编辑不但要谙熟给稿件拟定标题、修改文字、美化排版的工作,还必须有组织作者队伍、选题采访写作、捕捉读者信息等强有力的社会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何申 《中国编辑》2004,(4):49-50
常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作者打电话来,说他写了部长篇或中篇请我给看看。说得都非常客气,而且也是真心实意地要听意见,但却把我弄得神经很紧张。推辞到最后,我往往拿出撒手锏——请原谅,我从来没有做过编辑,实在是看不好稿子啊。也怪,一般说到这儿,对方也就不再坚持了。于是,我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9月5日头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 赵凡就任太原市机电公司副经理本报太原电记者王艾生报道:太原市物资局党委最近任命赵凡同志为太原市机电公司副经理。这一决定已经太原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太原市物资局还按照国务院颁发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给赵凡同志晋升一级工资。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条新闻的意义,是不明了的,因为不知道赵凡同志是何许人,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具有一定的价值谈起人所共知,作为服务于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资源和产品(商品)的知识,“首先是外界的一个对象物,一个物品,它由它的属性,依某种方法,满足人的需要”。“一种物品的效果,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同时还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负物。”(《资本论》第一卷第5、6页)因此,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践经验总结)和使用价值(为实践“使用”或“消费”),而作为一种具有物质产品属性的特殊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年年岁岁都出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匆匆地从90年代初流到20世纪末,驻足追忆自己这些年的出书日子,深感不可同“年”而语,最大一点变化莫过是编辑观的转变。昔日被推崇极致的“为人作嫁”的编辑守则和以案头操作为主的就稿编书的编辑工作已不能代表现代编辑的特征。现代编辑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劳动,“编辑人”也非“编书匠”,而是化传播的直接参与和创造——做书人。他们比任何时候更重视社会化构建,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却辐射出版的社会功能,学会运用经济观念来从事出版化事业.即知道如何“将合适作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德国出版界流行名言)。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9,(1)
人称写杂文、言论之类小文章是制作“豆腐块”,我常写点这号东西,便是“豆腐匠”了。在“出售”“豆腐块”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是稿件丢失。“豆腐块”虽小,但都是搜肠刮肚、挑灯熬夜制作出来的心血产品,投进邮筒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寄到,然后才是期待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10.
《庄子·徐无鬼》里说,春秋时代,楚国郢都一人从街市上走过,鼻子尖上忽然被粘上薄薄的白土,怎么擦也擦不掉,觉得怪难受的,他就请匠石(名石的匠人)来削。匠石把他的面部端详了一下,叫他立好,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能动弹。匠石抡起板爷,飞速地从他鼻尖闪过,那人只觉得耳边一阵风声,再摸鼻尖时,白土果然没有了,而鼻子却没有一点损伤。读了这段文字,真为工匠的斧艺所惊叹。他稍作“端详”,一斧下去,该砍掉的没有了,该留下的一点也没伤害,斧正的恰如其分。这使我想起了编辑编稿。写完稿子后,寄给编辑,总喜欢附上一封  相似文献   

11.
《庄子·徐无鬼》里说,春秋时代,楚国郢都一人从街市上走过,鼻子尖上忽然被粘上薄薄的白土,怎么擦也擦不掉,觉得怪难受的,他就请匠石(名石的匠人)来削。匠石把他的面部端详了一下,叫他立好,嘱咐他无论如何不能动弹。匠石抡起板爷,飞速地从他鼻尖闪过,那人只觉得耳边一阵风声,再摸鼻尖时,白土果然没  相似文献   

12.
王魁葵 《出版参考》2005,(12X):25-25
理工类教材或科技类图书专业性强,公式、符号、图表较多,有关的规范标准也较复杂。许多作者常常根据习惯编写书稿,较少了解最新国家标准规范,对出版要求知之甚少。如果一本书参编的人较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编写习惯,统稿和编辑难度就会加大。  相似文献   

13.
14.
王炜 《现代出版》2015,(2):42-43
近年来,出版业新编辑越发成为出版业的生力军,但新编辑因图书编辑质量问题而受到处罚的案例也屡见报端。新编辑如何尽快熟悉并熟练掌握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提高图书质量?笔者认为新编辑需要掌握编辑加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三大纪律纪律之一:把好书稿的政治关必须留意并消除政治性错误。如,"马来西亚、台湾等地",须将"台湾"改为"中国台湾";中国地图须加上钓鱼岛、南沙群岛,且颜色与中国大陆颜色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编辑工作是媒体形象的设计师、新闻素材价值的提升者、公共论坛的主持人与新闻话题的引导者。基于新闻编辑工作的时代背景和地位,分析了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并提出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保持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性、加强新闻编辑工作的时效性三个举措来提升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的审美价值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的审美价值,是个较新的议题。笔者拟此题并非为了赶时髦,无病呻吟。只觉得同行之间,在传统的经验交流之外,总还有某些尚未成为经验的潜藏着的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一上瘾,报上几天不见铅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苦闷。1979年,我在乡村遇到一位报社记者,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染上了写新闻的瘾。如今,已在市以上发表稿件二千多件,最多一年发稿340篇次,人们说我是“高产稿匠”。其实,我们县以下基层通讯员高产并不难,关键是把握规律,勤于笔耕,根据“市场”出产品。 一、用漂亮优美的眼睛“迷惑”编辑。标题好似姑娘的眼睛,如果大而传神,秋波悠悠,定会让人一见喜欢的。一件稿子邮到编辑部,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即使内容好,若标题平淡寡味,稿件也可能被打入冷宫。所以,标题一定要制作得新奇简洁生动醒目,才能“迷惑”住编辑。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留下悬念,巧用比喻,都是使新闻醒目的具体方法。我有一些标题曾给编辑留下过深刻印象。如:“双胞胎竟是两妈生”、“一胎儿在母腹中自动消失”、“乌鸦协助破盗案”、“穿裙子的男人”等。要知道,标题一般就是新闻点子,你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编辑学是新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新闻媒介发展与新闻业务改革.新闻编辑领域的创新和探索也受到广泛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新闻编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效果显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精品课”。本刊约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贡献给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曹娟 《编辑学报》2017,29(6):607-609
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在总结办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者型编辑的概念.把科研工作与编辑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编辑工作与科技写作相结合,从专业的角度看论文内容,从科技写作的角度看论文结构,从语法的角度看论文表达,使编辑工作在编辑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上更为精准与高效.在出版管理、队伍建设和期刊谋划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编辑部建设及管理、期刊质量控制、编辑队伍培养和期刊长远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这组“札记”是笔者多年组版——看报——读书之余“捡”来的副产品,今凑成篇,以求教于同道。视觉平衡组版讲究平衡,如“重心”的平衡,整体布局的平衡。西方一种比较古典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保持人身体的平衡(包括视觉和心理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平衡”能使人称心和愉快。据验证,每当人们看到一种不平衡的构图时,就会通过一种自动的类比,在自己身体之内体验到一种不平衡。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