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媛媛 《时代教育》2012,(13):230+233
本文通过对国际护理市场的分析,重点论述了涉外护理方向大有作为的国外就业。但目前涉外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国际护理界急需人才不相符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涉外护理现存的就业现状及教育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涉外护理改革的方向及对策,以期实现与国际护理教育的接轨,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十分的重要,职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们的学生的就业以及日后的职业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涉外生态旅游人才是特殊的职业人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从方法论视角切入,基于涉外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原因分析,探讨了涉外生态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试图通过文章的探讨发现涉外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方法,为高职教育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涉外生态旅游人才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键点在于“统筹”二字。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做到三个统筹: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及倡议,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涉外人才的发展前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原有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实施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调整涉外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对涉外人才创新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构建"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在涉外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呈扩大趋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及其实施体系,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涉外旅游人才的客观需要。要从人才培养的"做中学"、课程关联性设计、教师集成化教学和学生CDIO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培养社会需要、企业认可的涉外旅游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扩大,涉及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当多的学校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涉外人才的培养有其特定内涵,本文拟从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这三方面人手,探讨涉外人才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对涉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涉外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阐述秘书类课程于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讨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及教学实践环节模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涉外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急需涉外法治人才,创新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通过研究现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发现,课程教学的语言与专业的融通是难点,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是痛点。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借助“外语+数字”模式,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构建,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化持续培养等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加速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在外语与涉外法学专业方面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质量,并加速推动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有效转型。  相似文献   

9.
关注国际会计研究的现状,并界定国内涉外类会计人才的含义,有助于解决各类高校在培养涉外会计人才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了改进高校涉外类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才短缺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面向中国—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基础上,从护理教育理念更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与国际护理服务要求接轨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类型化探索,标志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的形成。高校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涉外仲裁的特征决定了涉外仲裁人才的目标特性为专业性、服务性和灵活性。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困境在于高校未赋予国际仲裁明确的课程地位,同实务部门的协同培养不够深入,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需求产生脱节。首先,高校应利用现有平台,确保国际仲裁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夯实学生专业性。其次,应将模拟仲裁庭比赛作为实践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践行服务性。最后,高校与实务部门需在授课与实践方面切实形成协同培养,进而由实务部门发挥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优势强化学生的灵活性素养。  相似文献   

12.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由于时间短、经验缺乏,如何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外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皆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以下方面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创新与规律,"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可否尝试"法学"学位的"本硕连读"以及"硕博连读",是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师资培育及其工作评价机制如何创新等,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构想,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海上新丝路建设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形势,文章对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涉外人才需求进行客观预测,以广西高校为例,对目前广西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判,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涉外人才在海上新丝路建设背景下的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即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做好涉外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构建涉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贯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快培养“英语+法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促进法律英语学科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更好地应对国际环境新矛盾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理念上需澄清其与涉外法治、涉外法治体系的关系,由此辨明涉外法治人才结构化类型。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坚持中国本位的人才培养立场、坚持高层次卓越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地因校制宜分方向人才培养格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教育部针对我国对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不足,推出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研究制定法律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执法、司法职业法律人才和涉外法律事务高端人才。作为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国际私法,对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国际民商事关系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国法学教育已被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从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等诸方面对国际私法教学进行变革显得异常紧迫。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中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婕 《广西教育》2009,(21):70-70,76
本文分析了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形势与现状,探索了符合中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对策,以推进涉外护理英语教学质量和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涉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涉外旅游市场十分活跃,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涉外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和当前涉外旅游人才供求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培养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已成为高校旅游教育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方向为例,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并系统地阐述了北京城市学院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及所带来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运用与实践ESP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强调学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ESP教学也有助于帮助高校设置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复合型涉外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简单分析ESP教学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与实践现状,结合运用与实践的意义,提出强化对ESP教学的正确认识、合理优化ESP课程设置、完善ESP教学应用方式等对策,以期促进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