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艳 《华章》2011,(13)
<鬼谷子>作为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儒家、道家等思想为一体的纵横学派子书,自成书以来颇受争议.历代文献学者在有无鬼谷子其人、该书的真伪问题、及思想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点评.  相似文献   

2.
<抱朴子内篇>是晋代葛洪的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应该说是目前唯一一部校勘和注释兼顾的校释书籍,本文在其基础上,参校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古逸丛书本、明正统道藏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子书百家本,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3.
<鬼谷子>是纵横家学派留下的唯一子书.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至<隋书·经籍志>始现.此后历代学者开始注重<鬼谷子>,并从注校、真伪等方面来研究此书,对版本内容逐一点评.  相似文献   

4.
<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要籍,也是王筠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说文释例>一书的性质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以为其书是专讲体例的,有的以为是清人的文字学概论,有的则回避了其书的性质问题.王筠以"释例"名书,就是说明<说文>的主要内容、主旨、体例、表达方式、体裁等问题的.其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说文>者抓住重点,尽快入门,很好地阅读<说文>一书.这与令人所说的"释例"专指编纂体例不同.在清代的<说文>释例类著作中,专讲编纂体例的书出现在晚清.正确地揭示"<说文>释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是重要的,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说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它是一部独特的历史著作,与《国语》一样,是国别体史书,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的次序,辑录与十二国有关的史实497条,33卷。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讫于秦并六国之后,约当公元前452年至公元前216年。它可能是秦汉间编纂的史书,作者及成书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原来可能只是战国时期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史料和纵横家、策士们用于揣摩、演练口才的文稿。这样的拼盘式的东西,名称也极多,如《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后经刘向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这一堆芜杂而错乱的文稿才变得流畅可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句法平面上考察了<战国策>双宾语结构(共319例)构成成分的词类和<战国策>双宾语结构的格式这两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归纳了<战国策>双宾语结构的句法上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古往今来,注<汉书>的人不少,颜师古<汉书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颜师古<汉书注>的成绩巨大,但也有疏漏之处,文章对颜注中的一些失误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受诏修撰的<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北齐书>记载了东魏、北齐两朝四十四年的兴亡史.虽然李百药的原稿今天仅存十七篇,但从这些记载中仍能窥见李百药民族观之一斑.李百药的民族观从编纂观、融合观、正统观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总体上看,他的民族观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意义,但又未能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在正统观上表现出唯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战国策》的书名和编著者,历来说法众多且各执一词。本文首先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之进行分析辨缪。其次,依据《战国策》原文,对其编著者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2.
以《战国策》历代序跋文为研究基点,将众多序跋在历时性环境中作线性梳理,考察这些序跋的文学艺术性及历史文献价值。同时指出序跋在《战国策》本身研究中对于版本考辨、传播接受、文本分析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简练"一词历来有不同的注解,或以为"练"即熟悉,或认为是练习;而"简练"或当作"湅"。其实,这些理解均值得商榷,该词从其组合关系看,应当为同义复合词,为"选择"之义。  相似文献   

14.
源自《战国策》的成语共160条,主要通过直接摘引、加工改造原文语句、概括寓言故事以及综合同类或相关事物而成。这些成语不仅是后人观察战国时代汉语的一面镜子,亦是探讨成语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料。从发展演变情况来看,多数成语无论形式还是意义都是古今一脉相承的,但也有变化的一面。其变化规律体现在三个方面:结构由非“二二相承”式向“二二相承”式转变、语义上朝着适于大众理解接受的方向发展、演变过程中传承性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战国策》选文中,个别词语的解释不甚妥帖,或者已有的解释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文章乃就其不妥帖处予以匡正,其可讨论处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16.
关于武关早期位置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而“战国秦置”则为铁定之说;但为多数研究者所频频引用的《左传·哀公四年》,并不能说明战国武关与春秋少习有着继承关系;《战国策.赵策二》透露了最早的武关似应为战国中期晚段楚国所建的历史信息;商洛考古资料证明今丹风境内的武关并非战国所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历来多有争议。作者认为我国小说的起源早于汉代,其演变经历了一个受各种文体相互影响的过程。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还对有争议的"青史子"、"战国策"、"小说与历史"、"燕丹子"、"刘向"等诸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观 ,坚持文学性与“实录”精神相统一 ,力求行文简洁通俗的原则 ,对《战国策》史料做了取舍与改写 ,使《史记》的战国史部分情文并茂 ,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是《战国策》中极富特色的说辞,是为游说国相,要求取而代之,从中我们能看到战国策士成功的原因:生存环境的宽松,思想倾向的务实,游说手法的有力。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的叙史具有截面化的特征,将历史展现于每一次详细的对话,认为历史不是时间自然发展的结果,而由话语力量所催生,其目的在于澄显"人"之历史本真.这种生气勃勃、众语喧哗的叙史是对《春秋》、《左传》、《国语》等传统史书模式化叙史、叙史中道德独裁的突破,改变了一语独白、预言直线化的生硬状态.因而其叙史采用叙述者较为隐蔽的真实"展示"的方法,人物具有话语时间的加速、视角尽力由限知向全知转换等特点.然而,这种对"人"近乎偏执的信任,使其极尽宠荣而放纵,这一方面是对历史本真的澄明与敞开,一方面又是一种遮蔽,其叙史出现了似乎矛盾,但却正适合它所出现的时代--战国的二重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