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2.
写稿切莫赶时髦,这是笔者写稿10多年来的体会。 以往写稿爱赶浪头,“三·八”快到时就写某乡某村妇女如何如何、“三·十二”即将来时就写某地怎样怎样植树、“五·四”来临时就写某单位青年什么什么……结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通过读报、研究报纸的版面,帮了我的大忙。  相似文献   

3.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4.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要有勇气     
以前,写稿总感没啥写。县广播站编辑给我出主意说:“多往乡政府跑跑”。“乡政府!”对于一个庄稼人来说是多么陌生。去年初秋,为写一篇赞颂乡棉办为棉农办实事的报道,我怯生生地闯进了乡政府大门。棉花办公室两位同志正在忙。我说  相似文献   

6.
我搞新闻报道虽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每年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多篇,且写稿热情与日俱增。在这些年的写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优秀通讯员,只凭一时的激情不行,写稿要有三股劲,即热劲、钻劲和干劲。热劲。在于热心学、热心写,持之以恒。要努力学习新闻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工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写心得和采访笔记,多方并分门别类收集典范文章和优秀新闻标题、导语,用大量积累来“武装自己”。钻劲。在写稿中勤动脑子,仔细推敲,“切”中新闻素材的“脉”,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写稿时,看…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8.
有忧,更有乐     
老舍先生在《养花》这篇文章里说:“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写稿与养花有着相似的地方。我写新闻稿开始于1984年夏天。那是在县  相似文献   

9.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0.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1.
自1984年至今,我共荣获了26个好新闻证书。其中中央级4个、省级9个、地级13个。这些获奖新闻90%以上每篇字数不足600字。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短字能出好文章”。可实践也告诉我们,写稿难,写短稿更难,不拿出拍电报的劲头,文章是写不短的。回忆起这些年我写短稿的体会,可归纳为“敢写善写、约束写”几个字。一要敢写。特别是对我这近20年  相似文献   

12.
近读著名作家陆文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小子罪谊万死。”陆文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文夫都是老一辈著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文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者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先说写稿的时候要充满信心。不少通讯员常常是写稿时信心不足。热衷于向报社或电台送,找熟人,拉关系,想通过“开后门”使稿子被采用.不相信自己的稿子能以质量取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的写新闻稿基本功差等。  相似文献   

13.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4.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6.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头一个伤脑筋的是发现不了新闻线索,选不好题目,感到被报纸采用一篇稿件太难.殊不知,编辑也常常面对众多稿件,为选不出适合编用的稿而犯愁:有些稿件内容充实,文字通顺,但不符合报道中心;有些稿适合当前宣传要求,而内容却单薄,写得又一般。一篇稿件能否见报因素颇多,见报的标准首先一条,得与当前报道精神相吻合.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发现一条新回线索之后,先要动脑筋琢磨一番:要撰写的稿是否有针对性,会引起什么社会效果。经过思索确定的题目,写成稿件刊用率就高。反之,盲目地写,靠“撞大运”,结果常常是“无效劳动”。提到选题要有针对性,有的通讯员可能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甭说给报纸、电台投稿,就是为厂里的广播、板报写稿也得有的放矢呀!此话有理,搞宣传工作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针对性不强且先不说,针对面如何就值得研究了。在通讯员的来稿中,不是站在全局而是站在局部说话,是不能采用的  相似文献   

17.
苦中作乐     
我最起码是一个死苕。大家都在抓钱,而我们还在苦苦地爬什么格子,不但赚不到什么钱,反可能倒贴邮票、信纸、打印费,苦得好笑好傻。 先说采访苦。写新闻,讲求真实,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得亲临实地采访。有一次,驮车过河采访灾情,陷入泥潭,人车没入水中,成了“落汤鸡”,苦不堪言。但仍坚持采访完,稿子上了市报、省台,灾民欢喜,领导夸赞。 再说生活苦。写稿子,有时要赶时间,为此,觉少睡不说饭也懒得做。有时我为赶写文章,也像“名作家姜天民整月啃饼干,东方之子刘醒龙整周吃快餐面”一样,胡弄点什么吃的,热天写稿无电扇,冷天写稿无火炉;外出住草铺,在家半夜睡,是好不自在。人说是“苦行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古代,我国就主张文章要有知识性。司马迁说庄子“学无所不窥”,赞扬他写的文章学识广博。鲁迅也主张作家要学习各种知识,他希望文学青年“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新闻是不能讲知识性的。在他们看来,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