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竟陵派的文学思想是保持灵心,读书养气,求古人之性情,达到“厚”的境界。他们试图把七子派的复古思想以及公安派的性灵主张相结合,走一条师古与师心并重的道路。他们追求“厚”,但实际上是以“幽”为“厚”;他们求古人之性情,却容易忽视自我之性情。“厚”与“灵”,师古与师心无法紧密结合,竟陵派的思想体系终是不够圆融。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术于外,而道于内”。在这里,姑且把“道”理解为做事情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而“术”则是在原则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技术或方法。万事万物皆有其道,有了“道”才有了术,不同之“道”亦有不同之“术”。哲学与数字,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道和术”。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无独有偶,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写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这些都说明了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民间俗信中, “被发”是驱除鬼怪的常见方式,这是一种起源很早、流传很广的巫术形式.从其根源来看,古人对头发的崇信以及对“被发”装束的异化是形成“被发”驱鬼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记得古人曾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辞发必是这情所到,这情所到必产生辞发。由此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从他们的生活出发,重视培养写作情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辞以情发。”情不动,故辞不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呢? 一、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因此作文前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学生为这种“需要”而练习作文,让他们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22,(10):18-19
<正>秋天到,秋风起。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他们会怎样分享自己的秋季活动呢?秋风吹来了凉意,也吹响了古人外出郊游的号角!原来,古人不仅善于“贴秋膘”(请翻看2022年第9期《天凉好贴膘》),更懂得秋日游。其实,除了“朋友圈”里提到的游山、赏菊、围猎、观红叶等,古人还热衷于在秋天——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的串讲,引导学生质颖问难,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呢?我的体会是:一、既要尊重古人,又不能迷信古人.学生们容易把文言文都看作“圣贤”之言,不可改易的.如果让这种观点凝固下来,那就只能步古人后尘,不能得到真知灼见,将来就难有所发现。我结合《石钟山记》的“郦元之简”、“李勃之陋”的教学和《游褒禅山记》关于“后进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的讲解,指出古人因时空的局限和条件的制约,认识能力不可能达到全面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程度,引导学生应在细心研读古籍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问题,修正古人的错误。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苏洵的《六国论》说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并围绕这个问  相似文献   

9.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10.
教师吃的是嘴巴皮的饭,他们喜欢说三道四,喜欢不时发发心中的牢骚。中学教师更有甚之,他们毕业于大学的不同专业,带着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指点江山”,争论和“牢骚”更是常事。如果校长不为他们发“牢骚”提供必要的机会,而让其久积  相似文献   

11.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12.
丁苗 《小学语文》2013,(6):54-56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妙语连珠、力破群雄的故事至今传颂不绝。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面对一两个人还能表现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于大庭广众时,他们就“期期艾艾”、“语不达意”了。  相似文献   

13.
大诗人杜甫在评价古人与当时大家时,惓惓再三地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话极明分寸,月旦之法如泾渭:厚爱他们的清丽诗句,以此为鉴照,创造出新品。 谓何言哉?真知灼见也。正如清初金昌文《叙第四才子书》分析的:“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昧,”对于“五经论孟左国庄屈史汉”及魏晋文章。“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然而,与杜甫同时的一些无知狂妄之辈,对于前人的文华艺果,视之如枯茎败叶,不屑目视眉扫。以古鉴今,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八十年代的今天,也有此等浅薄狂悖之人,一棒打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英,认为中国诗歌已经到了“绝路”,不借西天活水,非由他们这“崛起的一代”来挽救颓局,万万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得到启迪和美感。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得到启迪和美感。  相似文献   

16.
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高考作文改革和“新概念”作文的兴起,中学生作文出现了新的面貌: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新鲜生动、内容真实深刻的作文越来越多,作文成了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渠道。虽然作文的一个大趋势是求真求新,但不少学生对“新意”这个词还是敬而远之的。何谓“新意”?大概可以概括为:立意新、角度新、形式新、手法新、语言新这几个方面。古人曾说:“意新为上”,“陈言之务去”,“发前人所未发”,讲的就是写作贵有新意。本文拟从立意与角度这两个方面来谈谈作文的新意。元代陈绎曾在《文说》中引了戴师初的一段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  相似文献   

1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千古生辉、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关系到对全文和作家思想的评价.列宁说:“卓绝地坚持哲学中的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1915年《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2页)《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对这一名句的注释是这样的:“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似乎有把我们今天的“思想”“硬挂”到古人“名下”之嫌.  相似文献   

19.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鉴赏”是一门探究性活动课,其教学起点、重点、难点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缩短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体验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