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心派是北宋初出现的新符箓道派,其法术称天心正法。天心正法最初在民间传播,北宋末年以后在社会上和道教内部广泛传播,并逐步与雷法相结合。天心派信奉"北极",认为"北极"是其法术天心正法的法力来源,天心派的"符"、"印"以及信奉的神灵体系也与北极有关。天心派的法术和神灵体系体现了天心派与唐代正一派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成分,形成了庞杂的体系,道教法术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法术包括符策、禁咒、斋醮、祈雨、占卜等等内容,这些均与唐代民间习俗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民众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一方面继承了唐代侠女坚韧、智慧、仗义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唐代侠女的形象嬗变。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更多地展现了无奈、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增添了唐代侠女所没有的妇德意识。宋元之际的民族战乱、道教法术的兴盛以及文人们由雅入俗的审美观念,又使得宋元侠女既有志怪遗风又裹挟着人间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唐人通过渲染武艺、运用法术、识别物品和表演技艺等多种方法折服他族。有时在与他族番邦争竞时, 唐人也耍了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诡计。豪气服他族情怀在唐代的风行有其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东汉末年人们所持的"霸世"、"霸功"或"霸业"观念出发,当时人对自己所处的动乱的政治环境有很明确的认知,因此对自己所持的政治理想有很清楚的定位,即明确以"霸政"作为自己政治上努力追求的目标。"霸政"政治理想的定位使得人们放弃了对"王政"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放松对手段的要求而更多地强调实际效果。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对东汉末年曹操、诸葛亮等人的刑名法术政治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是汉末刑名法术之治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啸"是在唱片和磁带等录音设备出现以前就已失传的中国古代技艺的一种。和配有歌词的歌谣不同,"啸"是一种仅借助人的声音表演的口技,不具有特定意思和内容。这一行为在魏晋到唐代的名士之间盛行,据传晋成公绥、孙登、阮籍等都是啸的名手。啸技共有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这十二法。周汉时代的啸原本不仅仅是声音的技艺,也是巫师或术士召集灵魂、役鬼、精灵、鸟兽、风云、雷雨等异类事物所用的法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众所瞩目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已经在世界各地火爆上演。联想到罗琳笔下大部分被魔法想象力处理或描绘的东西,许多哈迷不仅会关心:魔法世界里的诸多神奇法术在"麻瓜"的世界里能否成真?  相似文献   

8.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0.
一种出现在网上的新法术在学生中流行起来,这种被称为“卡皮术”的法术可以使一种物体复制成一模一样的物体。学生们利用这种法术来复制自己的作业,比如被罚抄课文100遍,只需要抄写一遍,然后用法术复制99次即可。而在网上披露该法术的神秘人也被广大学生称为“学生救星”,这种法术为学生们增加了大量课余时间。  相似文献   

11.
唐代人神恋小说较前代有明显的差异:对男女主体介绍的详尽,恋情泻染的动人;道士和符咒等大量出现,这些特点是因唐代社会中士人狎妓好美风气、攀婚风气及驱鬼避邪巫术盛行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汉唐间道巫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东汉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包括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对道教与巫者信仰对象关系的探讨,对道教斋醮符咒科仪与巫仪关系的分析及对道、巫区域特征的阐述;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涉及道巫的相依性、道巫的对立性、兼顾道巫的对立性和相依性等三个方面;三是隋唐时期道巫关系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涵盖道教转型过程中对巫者的信仰对象、巫术和巫俗的吸纳,道教科仪对巫术活动的影响,百年来汉唐间巫术与巫者方面的研究进程,以及道教研究重要文献史料。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视角不均衡,研究方法缺乏互鉴等。  相似文献   

13.
“启”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唐代受到“文章盛世”的影响,不仅在作品的数量方面超越了前人,而且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阔,已与魏晋之时这一文体的用途有很多不同。通过对《文苑英华》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论述了唐启的分类,分析了唐启在唐代历史中的大致面貌,通过援引一些唐启的代表文本,归纳了它具有的文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唐代以后,“启”类文体的创作呈衰退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归结于历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唐朝和吐谷浑关系中,质子入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西北地区十一方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陆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吐谷浑王室成员入质唐朝的珍贵史料。通过对这些侍子的梳理,可以得知:随着唐朝和吐谷浑关系的变化,质子的地位和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五代时走向成熟,表现之一是此时的小说中开始大量夹杂诗歌。唐五代小说中诗歌具有叙事性强、通俗化、多绝句的特点。从艺术功能上看,这些诗歌具有刻画人物和组织结构的情节因素作用以及抒发情感、发表议论非情节因素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唐诗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的角度说明了唐诗之所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为如何发展新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里有七篇记载唐代玉器的小说,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中晚唐时期,玉器在经济、宗教、政治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而审美功能日益加强。玉文化在由神玉向民玉下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唐人选唐诗”体现了唐人对本朝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唐人选唐诗”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滥觞于元,开始于明。清代学者对“唐人选唐诗”特殊价值和不足之处,认识得比较深入,对其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地区初步确定的帝王陵墓有六十五处,关中东部有十二处,时间跨度从远古帝喾时期至唐末,以唐陵为主,包括帝喾陵、北魏孝武帝元修云陵、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顺宗李诵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懿宗李氵崔简陵等,多分布在富平县和蒲城县境内,为关中东部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宋濂论诗强调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认为诗、文在功能上一致,同为载道之具;诗歌要以得"性情之正"为标准,反对师心自用,主张向古人学习,以汉魏盛唐诗歌为师法对象;作诗要五美俱备,在此基础上,诗人还要注重养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