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这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归宿.也是当今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于童 《成才之路》2013,(12):1-2
第九章教育创新的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人会思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科学地创造性思维。所谓思维教育,就是指能正确地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规律、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以使思维对象取得预期的思维成果的教育。第一节教育创新的思维主体一、教育创新的思维主体教育创新思维主体同其他认识主体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系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需要全新的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创新教育,广义上是指人的创造力的开发;狭义上主要是指在学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相似文献   

4.
思维风格是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个体运用能力的偏好.每个人都具有一组较为典型的思维风格.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风格,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允许各种思维风格的学生存在,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风格,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最后,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灵活的思维风格,只有做到这几个方面,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问题或创造教育问题是今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不能回避的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要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必须开展创新教育 ,而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一、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 ,“创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有的认为 ,“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 ;也有的认为 ,“创造性思维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存在"成功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两种观念类型。"成功型思维"主导的教育以成功为目的,以结果为主导,以人为工具,使教育具有强烈的外在功用性,意义狭隘化,结果导向性和单向同一性。"成长型思维"主导的教育以人的整体成长为目的,以人的思维成长为要旨,强调人的内在成长感、持续发展性、过程导向性和成长多样性。两种观念类型未必彼此对立,也可以彼此互补,交错耦合成为成功而成功、为成功而成长、为成长而成功、为成长而成长四种关系类型。要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追求应从重"成功型思维"转向重"成长型思维"。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材等要素,提出新的方案,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8.
武振宏 《中国教师》2008,(16):48-49
<正>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探索性思维能力。所谓探索性思维,是指"对未知问题或规律寻求认识和解决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思维体系"。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及点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们的教育提倡创新、创造。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社会的发展是靠不断创新才得以实现的,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在此谈点自己的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发现问题、发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8,(14):15-15
首都师范大学蔡燃等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撰文,从爱因斯坦科学思维过程理论出发,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原始问题教学。 所谓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未被抽象加工的典型现象。与原始问题对应的是习题。所谓习题,是把现象进行抽象、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相似文献   

13.
明静 《师道》2004,(6):26-26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  相似文献   

14.
曾杰 《成才之路》2013,(6):I0005-I0005
第六讲社会思维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主体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因素,既是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人,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指具有社会性、自然性和意识性,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与人的发展相结合,所谓发展,指的是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识有所积累,而且各方面的品质(文化知识素质、思维素质、行为素质、思想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有所改善。其中,文化知识素质,不仅在于知识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其质的改变,亦即建立有结构的数学知识;思维素质,反映为思维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思想素质,反映为政治思想和道德价值观,以及用于观察问题的思想、观念等;行为素质,包括良好的工作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实事求事等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化学思维呆板性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灵活性和思维呆板性是一种思维素质的正反两个方面。所谓思维呆板性,是指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僵化思维,它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独创性的最大障碍。但是,人们往往重视对作为科学思维素质之一的思维灵活性的研究,而对思维呆板性的研究重视不够。教育家奥加涅相指出:"经验表明,呆板性是许多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创新教育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案或方法,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奠基石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获得新知识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  相似文献   

20.
一、确立素质培养意识这既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新世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一种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内在、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