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报告作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中的一种重要文献类型,以其基础性累积资料成为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科技报告制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条件。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针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的现状,探索构建了安徽省科技报告体系的框架与内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需要借助现有网络化技术手段来构建规范化的科技报告集成管理平台。作者基于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和标准,提出了科技报告集成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即科技报告撰写、呈交、审核、加工和服务等五大功能模块。继而详细论述了科技报告编写与呈交系统、审核与加工系统、共享服务与决策支撑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介绍美国能源部科技报告的产生和发展、法规制度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等;还对美国能源部科技报告的收集流程、范围、途径、服务模式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技信息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以及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是确保科技报告产生、提交和交流利用的重要保障,以期对建设中国科技报告体系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政策制度、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工作系统、共 享服务方面总结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指出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流程管 理、激励机制、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报告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其制度体系建设对政府财政投入形成的科学技术资产进行有效 管理,并使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保障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战略管理层面、 组织架构层面、管理流程层面和科研文化层面的制度要素,并提出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建设中相关方的利益保障措施。 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环节及其已经取得的进展,为推动科技报告制度融入现行科研管理体 系以及促进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的科学、合理、高效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福建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福建省开展了科技报告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和收藏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已实现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呈交、审核、加工、收藏和共享服务的全 过程管理。本文在总结福建省科技报告制度和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科技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设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论述科技报告的内涵、作用,对中美科技报告建设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策略和主要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是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构建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从 系统功能、资源体系、收藏与服务管理流程等对系统构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系统基本架构、功能框架、统一认 证机制等关键设计,并给出系统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探索科技报告体系在科技管理和自主创新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作用,分析了我国建设科技报告体系的重大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结构,最后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报告体系模式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作者认为,应从推进科技报告的公益服务、建立科技报告内部出版发行体系、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科技管理程序并作为科研任务考评依据、形成科技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探索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是国家学位论文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初级阶段,是整合国内学位论文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和联合服务的具体行动,其构建建立在多部门、多个系统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我国国家层面学位论文管理和服务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阐述了学位论文共享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分析了学位论文元数据集中共享的技术路线、全文分布服务实现的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建设措施.最后对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体系下一步的发展路线和服务推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技报告质量是科技报告特征和要素,是提升科技报告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科技报告工作进展和实践,提出了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方法、描述框架和参考体系。最后就推进和完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机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是推动科技资源持续积累、完整保存和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科技投入效益以及科技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2014年,辽宁成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试点省份,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的撰写培训工作,全面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现已初步形成科技报告的呈交、审改以及共享服务体系。一、辽宁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做法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  相似文献   

13.
科研单位是国家科技报告组织管理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在国家科技报告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中起着关键性、 基础性的作用。本文讨论了科技报告在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科研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科研单位建 立科技报告制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例,从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知识产权和 共享利用等方面总结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报告制度建 设作为科技管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涉及到多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大调整,必须谨慎操作,确保工作流程顺畅、责任清 晰、利益关系均衡。本文梳理了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依据和基本要求,回顾了试点工作的全过程,分析 了强化组织管理、完善标准制度体系、探索实施推进方式、保护知识产权等主要实施策略,并从地方科技报告体系建 设、科技报告质量控制、科技资源关联与集成以及系统与服务优化等4 个角度对我国的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整个工作体系的效能起 着关键作用。文章着重对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实现相关方利益平衡的主要机制,针对国 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功能的设计原则、内容设计与拓展等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6.
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从出台政策文件、呈交科技报告、设立专业机构、推进宣贯培 训、建设管理系统、开展相关研究6个方面,对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根据科技报告制度建设 实践经验,提出目前地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制度不健全、标准规范格式不统一、呈交质量参 差不齐、共享服务方式不明确等,并从科技报告的培训与撰写、呈交与审核、共享与服务3 个角度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关于科技报告的定义脱离我国的信息国情,违反科学定义的原则。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中国科技报告体系框架,与我国现行科技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体制相重叠,背离我国科技标准化的实际,新建独立的科技报体系将导致国家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提出: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国家资助项目的科技报告;整合我国科技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情报管理的职能优势,充分发掘现有资源优势,通过宏观架构和功能协同的方式实现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18.
民主化社会建设推动着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与开发利用。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信息公开,关乎着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公正透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  相似文献   

19.
首先简要介绍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从制度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建 设、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山东省科技报告工作进展和成效,并指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 问题。然后针对不足和问题,从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科学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质量控制和奖惩机制以 及强化超前意识等5 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更好地改进和推进山东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已于2014年启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管理体 系,对浙江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行研究探讨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简述浙江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介绍开 展制度建设一年来浙江省工作特色与成效,并建议从以下4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浙江省科技报告工作:进一步实现与科研 项目管理的无缝衔接,推行科技报告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报告开放和共 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