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蕴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这种社会本体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建逻辑及其相应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机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一对矛盾中,一般地说来,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经  相似文献   

3.
被马克思称为“历史的有力杠杆”的科学技术,正在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演进中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崛起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产生着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推进着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总的概念,其能转化为改造经济基础的生产力,也必然有一个过程。一般说,科学技术物质力量的兑现要经历三个阶段;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科学革命就是这一认识的飞跃;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革命如能应用于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便引起生产过程和工艺的革新,这就形成了技术革命;如果技术的更新,带来了生产系统和经济关系的全面变化,推进了经济的飞速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一种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很丰富的艺术,它可以更多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探求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精神净化、升华,从而更和谐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5.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能动改造的结果。它们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测量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物质文明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着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不仅表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主导的物质手段的进步,而且表现着人对自然界索取,占有的质量与数量的水平。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的自然世界和改造主观的自身世界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即包含人的主观世界的丰富和深化,又包括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在我国,人们通常把它分成两大块:一是思想道德,如理想、情操、信念、观念、伦理道德等;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具体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在内的文化设施,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文化活动等等。从总体上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它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文  相似文献   

6.
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认识社会的方法论,而要建立合理的方法论,就必须考察其对象的特殊性质。社会的本体特征决定着认识它的方法论特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考察,试图说明社会之不同于自然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是人的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属人性,就扬弃了自然的纯客观性。无论是从社会关系还是从社会生产或社会实践来说明社会,都不能离开人这一根本或前提。只有以“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才能合理说明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特征。马克思对于社会的本体思考体现了他对人(而不是自然或别的什么)的终极关怀。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人是社会的主体;3.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4.社会生产是为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教育体制总是依附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教体制依附并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对它进行的改革正在日益深化。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旧有体系。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机制对我国高校教育提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丹纳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美学界和文艺学界。在《艺术哲学》中,丹纳认为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三者共同促进精神文化发展。但丹纳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不足:受实证哲学影响过深,未能揭示出艺术发展动因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整个艺术史研究中,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东方关注很少;过分夸大人的生物性,抹杀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关系着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着我们对文艺现象的正确评价以及对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不懈地耗耘这块令人“费神”的“园地”,取得了不少收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同志,由于对经济基础之内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够深入,因而在考察这一问题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尽人意.多数人总是从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很少从文艺的角度对经济学——哲学问题的“规范”进行反思.因此,在考察这一问题时,总是落于经济学——哲学的藩篱之中.国内常见的文学理论读本(特别是“教材”)在阐述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时,几乎都是这样表述的: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艺也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然而,至于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什是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怎样,只是以直言判断或简单推论的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人的这一存在事实源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对他的整体创化,更源于自然、生命、人三者的共在互存。自然、生命、人三者的共在互存,既内在地规定了人作为利益存在者,必须考虑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利益;也敞开了自然社会与制度社会之间的原初血缘伦理关系。由此双重规范,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存在价值观和价值尺度,构成了人类伦理的根本依据。当代伦理学的重建,将不再为人类的单向征服、改造、控制以及随心所欲地暴力发展和开疆拓土提供价值导向,而是要为人类对其世界性存在的原生态秩序、节奏、平静和诚实的存在守护提供价值引导与行动规范。  相似文献   

11.
<正> 情绪是一个相当宽泛而又暂无确义的概念,然而它又确乎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艺术家来说,它更是艺术家们捕捉艺术灵感和驱动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最直接的动因。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情绪框定在心情、心境范围之内。当然它包括感情,但比感情要宽泛得多。情绪是凭借客观对象产生的,它是主体对自然、社会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或体验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它往往包容有深刻的现实内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人对观实的最深刻的理性把握的同时,也强调人的感觉、人的情绪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也用一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感觉就包含着情绪美,艺术家的感觉就是渗透着艺术家主体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的“心理流”、“情绪流”,优秀的艺术家在合乎艺术规律的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人的情绪、感觉,就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使读者在情绪的感染中得到一种美感。  相似文献   

12.
Metaphor(隐喻)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本身就包含着一种隐喻的机制,这种机制与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语言和符号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完整模式,人把自己变成了整个世界;隐喻在被使用的同时,它复活了自然中人的形象,也复活了人身上的自然;隐喻的指称实际上是指称的指称。  相似文献   

13.
人类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个进步,因为它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思想———民本主义的斗争历程。但是,在私有制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中,民本主义只不过是被统治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只不过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时常标榜的一种谎言。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民本主义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和实现的根基。民本主义作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正> 思维矛盾的分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哲学范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个领域,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对于这些矛盾,人们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对于这三个领域中的矛盾,人们却一直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人们一向认为自然、社会领域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学校德育层次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地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这是由于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反映了建立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的社会关系。笔以为.目前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困惑,预示着我国道德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将成为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的立足点。作为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学校德育的层次及其关系,对道德教育自身的反思与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危机。现代教育自然受到它的影响,进而影响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它的空间是高度开放性的。而在现代社会中,工具主义将人的发展可能性限制在单一的领域并人为地缩小了它的发展空间,比如对升学考试成绩的偏重及对升学率的盲目追求等。正是人之发展的可能性,决定了教育的创造性。相反,如果教育工作者消解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自然放弃了教育工作的创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世界必然享有与自然世界并无二致的底层结构,即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思维直接聚焦于教育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教育世界的时间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作为教育世界的前提和坐标系;二是它作为教育世界核心的教育活动的资源;三是它与教育精神和价值现象的联系.教育世界存在着物理空间问题,但整体的教育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一个社会空间,而在教育世界运动的深处还存在着人际情感和思维互动生成的精神空间.传统、现实与未来是教育世界的历史构成;家庭、学校与社会是教育世界的场域构成;观念、制度与行动是教育世界的实质构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上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世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解释模式形成与转换问题的研究证明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所开启的存在论境域的合理性.科学的实在性在于它既包含着自然的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人的建构性因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是在人的生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代表作,它以狄安和萨尔的流浪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狄安代表着欢腾的美国;而萨尔则是一个沉思的智者,他在认真地思考和怀疑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问题,他要找寻人性的本质,找寻让人快乐和平静的根本。他就这样一路推翻着、建构着、思考着。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的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在自然和社会领域自发的力量,是蕴藏在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自然伦理秩序。在社会道德领域,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它诱导到全社会利益秩序,自发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分配。自私(利己)与同情(利他)两种人性观的辩证统一是亚当·斯密哲学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