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从1927年诞生以来为什么广为传诵、历久不衰?它所描绘的艺术视景为什么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其美学特征是什么?审美价值何在?这是笔者近来重读这一名篇所思考的问题。对《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近年来研究者的认识已趋于一致,如形象逼真、文字如画;融情入景,贮满诗意;文字凝炼而又自然,刻意求精而又没有斧凿痕迹等等。然而对于它的思想价值的认识,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见解,而这些不同的见解又有其共同的倾向,难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果我们跳出这个研究框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或许可以找到更加合理的解释。因之笔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荷塘月色》及朱自清的其他写景散文所表现出的美的形态及其审美价值等。  相似文献   

2.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中作者把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景色的审美视角,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描绘,实现情感的自由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荷塘月色》这类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和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文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朱珺 《青海教育》2002,(5):20-20
现代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而语文课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文学方面的知识外,它还兼有审美教育功能。这首先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 (一)教材中的自然美。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地体现出来,会给予读者很深的美感享受。 (二)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中作者把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景色的审美视角,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描绘,实现情感的自由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荷塘月色》这类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和美的欣赏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基于此,笔者从荷塘月色的审美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少读者和语文老师以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秾丽的文学色彩铸就了它的文学地位,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其实,《荷塘月色》是以口语为基调的,用口语白描来调和文学色彩,营造诗的氛围和境界,从而使这篇散文浓而不腻,艳而不妖,朴而不俗,素而不淡,这是以前很少注意到的。词藻华丽,艺术手法多样是一种美,口语白描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淡远的美。朱自清深得中国艺术的浓与淡、朴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生态文学作品来向读者宣传生态知识,批判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的丑恶行为与现象来发挥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更要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决不能片面夸大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其次,更要评价生态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性质、大小和高低.我们反对生态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执著于人类对动物戕害的血腥场景和人类残忍自私的丑恶行为的浅层次暴露的自然主义式创作倾向与审美趣味,主张生态文学更要注重艺术形式的打磨与叙事艺术的提高,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霜玲 《学语文》2006,(1):17-1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意象清幽脱俗。语言典雅隽永。感情细腻。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经典佳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机械地挖掘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苦闷。并以此来串起文中那一幅幅精美动人的画面,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认为对此文的教学应充分挖掘这篇美文的审美价值。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将《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为以审美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体审美意识的过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品读和欣赏细腻典雅、优美动人的文学意境;2、强化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3、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验课文情境.培养对美的事物的自觉审美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每每读罢《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总会让人不由惊叹作者的修辞艺术实在是高超之极。《荷塘月色》是现代修辞运用的典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从字、词、句到段、篇、章都很好地运用了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文学活动与幼儿审美情感的发展楼必生(执笔)幼儿园有组织的文学活动是否能以发展幼儿审美情感为轴线,从语言艺术角度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验证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理论思考和行动研究。本文阐明我们的认识和初步实践。一、关于文学审美(艺术)情感审...  相似文献   

12.
早期儿童艺术教育通常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研究,把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因素加以整合,启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强化幼儿美的情感体验,幼儿比以前更喜爱艺术活动,其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以下简单介绍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童心是沈从文的审美心理。我们可从沈从文的严肃文学观、虚静的审美心境、童年的回忆视角与艺术感觉、人与自然的融合及素朴的审美理想这几个方面来解读其童心,并探讨其童心对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进入文学中的自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比拟到水乳交融的深化过程。晚明的袁宏道就以其自身的情趣爱好、人生游历、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审美视野中的自然,展现出人与自然无比亲和的审美境界,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拓宽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审美空间,表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新鲜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这“藩篱”更不应成为阻碍优秀的俗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潜在因素,经典作品应该好看耐读,是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但“高”在何处 ,至今并未完全明确解决。实际上 ,文学比生活“高”在三点 :一、文学中多了一层作家知、情、意统一的生活感受 ,更富感染力 ;二、文学中的情景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 ,更富审美价值 ;三、文学多了一层美的艺术形式 ,更有美感性。上述三统一之后 ,实际使文学成为一种审美创造。这一创造是通过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徐鹏 《成才之路》2009,(29):24-25
文学的教学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教学艺术魅力的分析和学生审美情趣的积极参与;心理审美的“感官互通”效应是文学教学美产生的另一个途径;文学教学中的美感增值使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作品中的美更强烈、更容易感染人。  相似文献   

18.
对《荷塘月色》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结构分析法,学生难免对该文缺乏深刻的认识。而采用审美阅读的方法,效果则大不相同。文学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过程。西方美学强调视觉、听觉感官的审美功效,中国美学则强调“五官整合”。用审美阅读方法阅读《荷塘月色》,就是在课文中寻找各种感官的思维。听觉。“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声”不见了;妻在屋里“哼着眠歌”。我想听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到;我不想听妻的眠歌却听得清清楚楚,难免心情苦闷。故而决定出去走走———去荷塘的原因。到荷塘之后,“我”听到两种声音:一是现实中的“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摄影文学是由现代科技催生的新型艺术样式,其魅力在于审美复合上的多重性,从语言、文本到文化建构,从审美样态到审美运作,从审美消费到审美创造,共同构筑着摄影文学审美的大厦,共同构织出摄影文学审美多重复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