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袋学者     
从读大学本科到读研究生,在大学呆了几年了,我没见过几个真正的学者,但却碰到许多书袋学者。所谓书袋学者,就是书读了很多而见地很少的所谓学者。这种人肚子里装入的书不少,一讲课就是这个学者说,那个专家说,但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一写文章,也不过是一把剪刀加一瓶浆糊的功夫,这个流派那个流派的东拼西凑。因为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呆着又以读书教书为业,我暂且以学者呼之。假如他是搞心理学的,不管讲课还是写文章,他都要列举班杜拉、柯尔伯格、奥苏伯尔、皮亚杰……;假如他是搞教育学的,他就要列举卢梭、杜威夸美纽斯……;假如…  相似文献   

2.
正自从孩子们开始写数字,很多家长就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多种学习用品,铅笔、本子、文具盒、卷笔刀、橡皮……每个小朋友就有了一个完全"私有"的领域——桌洞和书袋,他们都用自己的笔和本子写字,学习用品一律装进自己的书袋。这下,他们真正成了"小主人"。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被学术界尊崇为“文化昆仑”。时下,一些学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地位质疑,认为钱钟书治学多是“吊书袋”,在学术上没有重大建树。本文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并以钱钟书读莱辛的《拉奥孔》后所著的两篇文章为例,探究其治学门径,认为钱钟书治学严谨,对前人理论采取了“述而有作”的态度。将钱钟书与同时代的学者朱光潜、王朝闻等作比较,更能看到其睿智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读了董美英同志刊登在2001年第32期《山东教育》上的《书袋学者》一文,不觉耳热心跳。虽自己只是一位中学教师,称不上什么“学者”,但回忆自己三年教学的历史过程,也可谓是一位“书袋学匠”,是一本“有声教参”了。由于自己的初始学历是中师,水平有限,再加之“教学中要教规范答案,以便考试之需”这种“经验”的耳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是“惟教参是亲,惟教参为上”,有的时候常常是不加思索地把教参上的东西从“袋子”中倒给学生。而未仔细钻研让其成为自己的东西,也未加以重整,寻找一条让学生宜于理解的途径。想来自己每日…  相似文献   

5.
我是<老年教育>的"年轻"读者.所谓年轻,读龄不足两年.时间虽然不长,却对它情有独钟.我的老伴也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胡适先生虽然是现代的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但他写文章从不故作高深、抖露书袋。这篇《差不多先生传》,以通俗浅易的笔触,如叙家常地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习惯和性  相似文献   

7.
汉字中"声读同字",是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许多学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但却在《说文解字》中占据一定地位。通过对《说文解字》的认真阅读与分析,以及广泛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说文解字》中声读同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确定被释字读音、补充释义以及区别形音近似字。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亦有法",所谓"教无定法"就是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万能的学习方法。所谓"亦有法",就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读、析、说、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几点做法请教于大方之家,恳请多多指教。一、创设优美的读书意境,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占  相似文献   

9.
提到教科研,一直都挺有压力。就说写论文吧,一是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二是深感自身理论功底薄弱。每见到别人文章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千字,羡慕之余更无法面对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却又极其苍白无力的那些文字。等到好不容易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却又发现所谓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读到叶兆言先生的一篇文章——《清新庾开府,暮年诗赋动江关》。文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很多同学都看好他,觉得他有才,结果证明大家都错了,除了吊书袋,除了才子气,这家伙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笔者认为该句中的"吊书袋"写错了,应为"掉书袋"。一般认为"掉书袋"出自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相似文献   

11.
"日"字或读为"密",这一读音不见于韵书,却在宋以后广为流传。学者对此音的来源颇有争论,本文论证该读法与唐代晚期以来具注历中将日曜日注为"密"(或"蜜")的传统有关,来源于粟特语中表"太阳"义的"mīr"。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最管用最紧要的当推"读""背"二功。一、读功"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学习的精华所在。语文的传统教法是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是不大讲所谓"讲解"、"分析"的。这个道理正如中医和西医各有不同,不能"拿来"通用一样。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也是多年来高职语文学习收效甚微的教学难点。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高职学生却常常因为读之不"劳"而写之不"逸",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以教材为核心,以"读写"为抓手,以网络的海量资源为基础,以广阔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读与写劳逸结合构建交互式教与学的高职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读书漫画     
所谓经曲,就是每个人都想读却不去读的东西。(马克·叶温)恕我不站起来了。读书漫画  相似文献   

16.
"读式文化"是以读者学习为中心,包括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互动;以读的世界为对象,包括文本、人生、自然、社会的融合;以读的活动为中介,包括认知、理解、鉴赏、创造为层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学校圆形文化。一所学校长期致力于"读式教学"和"读式文化"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打磨,在"慢教育"的宁静和侵润之中,褪去了许多浮躁与奢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似乎是个有着标准答案崇拜的国家。从前的“子曰”、“诗云”,便是金科玉律,士大夫们写文章,极少有不掉书袋的。所谓“引经据典”,便是用各式各样的标准答案来替自己撑门面,这样,自己的身后站满了权威的影子,别人纵使心有存疑,也  相似文献   

18.
眼下很多所谓"精彩"的课只是表面上的喧闹,过分地强调"人文的感动",却失去了语文课本该有的那块"自留地".真正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进行,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时,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烛心园     
《成才之路》2011,(10):98-99
国内首评十大"途书"如果只带一本书上路,你会如何选择?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时间少了,但"旅途阅读"却成了每天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上下班路上、每月数日差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学?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说历来被奉为至理名言.然而,去年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件事却让笔者在赞许此说之余,对大学之"大"多了一层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