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文学与浪漫主义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发生学、题材学和诗学等方面对道家学和浪漫主义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认为,中国古代不曾发生过浪漫主义学运动;所谓庄子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家、屈原和李白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提法是一种牵强附会。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基本创作方法”其实是中西化碰撞中“写实与虚幻想象”两种写作手法的概念偏移。  相似文献   

2.
刘同般 《都江学刊》2002,14(2):37-39
本重点探讨了中国女性学的萌生及发展阶段:它始于“五四”学革命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臻成熟。中国女性学其题材体裁、艺术形式、风格特点,都呈多元层面的丰富性。研究中国女性学对于填补空白、总结过去、瞻望未来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世纪又翻过了新的一页,炮火硝烟的战场血腥在谴责声中渐近阑珊。以透视战争恐怖,扬塑英雄精神为经典品质的中国军事学作出了紧合时代的响应。本通过比较当代军事学在20世纪始终的本集群,重点指出跨世纪军事学与旧有学形态轩轾有另的三大新变,即:超拔经典的题材选择、打破传统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4.
蔡苓 《现代语文》2006,(9):61-62
建国后十七年学基奉上由革命斗争题材的学和革命创业题材的学二分天下,而革命斗争学的成就又远高于革命创业学。比如一向被认作是“红色经典”的8部长篇小说,就有6部写革命斗争历史的,而革命战争小说又在革命斗争小说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将叶紫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放在30年代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他的小说在题材领域、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因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抒发了时代情绪,“写出了中国农民在血泪中凝定的灵魂”,闪耀着无产阶段革命学血染的丰彩,为左翠革命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论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前由于政治对学的禁锢,当代工业题材小说一直以“阶级斗争”为主题,新时期以来在80年代的工业题材创作中,既展示了工业体制改革中改革与保守的矛盾,揭示了改革的艰难,也反映了人身观念变革的过程,塑造了工业战线的“新人”形象,展示了80年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到了9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主题进一步书写人的世俗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而且描绘了人们于艰窘时世中对理想追寻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诊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本以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题材为出发点来探讨学题材的可证伪性问题,认为学题材越具有可证伪性,它就越蕴含着更多的信息量,它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科举学的文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视角考察科举学,可以看出科举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中国古代考试诗、学体裁和题材,还是人挥之不去的科第情结,都说明科举与中国古代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文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在很多作家在努力塑造英雄人物之时,也有一部分作家深入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内心变化,以一种在当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问题,也充分地反映了“文学即人学”的特征。本文将对这类作品进行简略概括,并从题材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和问题的揭示三方面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工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而工业题材作品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各大电视剧评选中工业题材一直处于缺席的尴尬状态。电视剧《钢铁年代》在工业题材开掘方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兼顾市场接受与艺术法度的叙事策略等方面,为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工业题材电视剧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3.
重庆学尚未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地域学和独具特色的学流派,对真正意义的本土题材认识不足,开掘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重庆学需要把普通百姓作为正剧形象来描写和塑造,并创作出具有影响的作品,而不能一味迎合学市场对浅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至70年代的小说一般分为两类,即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前者主要是讲述“革命历史”,它提供的是新的现实秩序赖以成立的合法性资源,解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后者则大略分为工业题材和农村题材,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谁”和“我们向哪里去”,即通过主体本质的建构来确立现实意义秩序。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要在意义秩序的建构中展开某种“历史必然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尹兴 《宜宾学院学报》2005,5(2):115-117
全剖析中国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中国电影学改编题材的变化和改编原则的变化来探讨新时期中国电影学的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宫怨"题材透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怨”是古典学作品较多的题材之一。从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态形态来看,以唐诗为高峰的“宫怨”题材写作非常有象征意味,一个知识分子生命意义的“实现”就恰如宫女一般是来自皇帝的“赏爱”。换句话说,生命意义实现的动力不是自我的主张发挥,而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赏识与提拔。  相似文献   

17.
每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表征常常牵动此后作文教学的风向。如作文材料的选择,一度出现“宏大题材”将成为常态、“传统题材”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推测,一线教学中也出现不少教师的跟风现象。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来发掘命题的底层逻辑:传统题材将成为高考命题永不褪色的要素,该题材作文的写作须站在新高考、新评价视野下去实现“我们从哪里来”的传统溯源,回应“我们在哪里”的时代关切,以及“我将成为谁”的甄选标准。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阿褴公主》与郭沫若《孔雀胆》题材相同,都从“现在”出发去理解历史,但施蛰存是用心理分析去解构历史,肯定人性,传达出一种“现代情绪”,而郭沫若是把对安娜的感情升华为一枚“献给现实的蟠桃”,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明确了他们学观念和学风格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二人的相互批评了。  相似文献   

19.
诗人李白原初的、第一性的哲学本体观决定了纳入其审美范畴的题材、表现这些题材时意象的选择与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诗风。本文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观念,结合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的相关原理,从“我”出发,从生命内部探寻本原的研究方法,借鉴王国维先生词学研究中对“我”的审美认识,从“气”和“我”的结合入手,探寻诗人李白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20.
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式微已经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但对于产业工人形象在当代题材电视剧中的缺失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产业工人经济地位弱化与工业题材电视剧市场竞争力不足是产业工人形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工业题材电视剧体量不足和都市题材电视剧中产业工人形象的边缘化与负面表达上,而这种现象势必潜移默化影响受众的职业选择,加剧当下的“用工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