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继2017年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创造了12.95亿的超高票房后,越来越多的宝莱坞商业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国内随之也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印度电影热"。这些宝莱坞影片凭借着迷人的异国风情、行云流水般的叙事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中国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有意思的是,包含最近引进中国的这几部电影在内,新世纪以来不少宝莱坞印地语电  相似文献   

2.
伴随影片结尾现代"宝莱坞"式的欢快音乐,一场在印度孟买火车站大众狂欢式的集体歌舞,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画上了生动而特别的句号。印度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8项大奖,狂扫第81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台,成为2008年度世界电影的最大赢家。该剧由印度作家编剧,英  相似文献   

3.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建于1977年,占地200多公顷的电影拍摄基地——孟买电影城位于该市市郊,它是印度国产片的一流外景地,因孟买的英名字以字母B开头,印度人习惯将孟买的电影城叫做“宝莱坞”。事实上,印度电影业近年来也有直逼“好莱坞”的强劲发展势头,光“宝莱坞”每年生产的影片就近800部,2001年全国的电影出口收入高达2.5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正两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充满争议的土地,它宁静而又喧哗,多元化却又宗教色彩浓厚,风格各异的神庙比比皆是。这里的人们眉心会点红点(称为"吉祥痣"),女人穿纱丽,男人穿一种叫Veshtis的长裙;他们爱吃咖喱,有最热闹的婚礼和闻名遐迩的宝莱坞歌舞片;恒河祭祀文明、瑜伽以及最丰富艳丽的色彩……这是一个大自然与精神世界完美融合的国度——印度。  相似文献   

5.
<正>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印度电影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民族叙事方式与现代影视技术及理念相结合、对普罗大众的人文观照、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巧妙地提升了印度的国家形象等等,都是印度电影获得票房和口碑双赢的重要原因。其中,反映女性问题的印度电影备受瞩目,比如《炙热》(2015)展现印度女性捍卫女权的努力,《摔跤吧,爸爸》(2016)、《神秘巨星》(2017)思考的是印度女性如何才能独立自主的问题,《印度合伙人》(2018)、《厕所英雄》(2018)关注的是印度女性难以启齿却迫切需要改善的卫生问题等等。以女性复仇为主题的电影也属此类,如《未知死亡》(2008)、《无所不能》(2017)和《一个母亲的复仇》(2017)等反映了女性的身体和生命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追怀泰戈尔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1,(8):16-18
今年适逢印度大文豪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及逝世70周年,对外友协筹办了盛大纪念活动。欧美评论家曾将纪伯伦的《先知》和泰戈尔的《吉檀伽利》共誉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清楚记得半个多世纪前,在北大读到这两本书时,立即被这"东方最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后来又陆续读过泰戈尔的《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那时在国内大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学校的政治运动:红专辩论、反右、反右倾……也一个接着一个。  相似文献   

7.
陈可唯 《世界文化》2013,(12):18-21
宝莱坞电影最常见的选题就是永恒的爱情,那些伴随着歌舞演绎的坚贞不渝、悲喜交集、最终有惊无险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是印度人百看不厌的传统模式。在印度电影中,与“爱情”线索并进的,必然还有“阴谋”、“复仇”等“苦难”线索,印度这个人口众多、贫富悬殊、历经侵略的国家,在浪漫情怀之外,也有“苦情”审美的传统,残酷的复仇、疯狂的阴谋和浪漫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是宝菜坞电影中最普遍的选题,而完满爱情、眷侣团圆、善恶有报等传统东方伦理价值也符合印度普通观众的日常梦想。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8、19日晚,在北京参加了印度文化节之后,印度桑甘姆爵士乐团来到春城昆明访问,在云南艺术剧院作了两场精彩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晚会上,印度艺术家们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路易班克斯先生专为这次文化节创作的《中国丝绸》以及《和平》、《重逢》、《成功》、《珍珠》和著名作曲家拉玛·马尼夫人作曲的《印度传统歌曲》、《黎明》、《光》等作品。爵士乐曲《中国丝绸》用钢琴、萨克管、电贝斯和木鼓、罐鼓、电子鼓模拟中国传统乐器小京锣、碰铃、洞萧、琵琶,令人不禁联想起中国汉代从成都经昆明通往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9.
《危险的关系》是拉格罗在埃克斯岛负责修建城堡期间开始写作的。他从38岁到40岁写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墨丘利·德·法兰西》杂志在1782年3月23日号上,报道了《危险的关系》出版的消息。初版印了2000册,很快售光。当年,拉格罗与仲兰书店又订了再版2000册的合同。就在这一年里有不下10种它的伪版出版,这足以说明《危险的关系》的成功。但这个成功里包含着因揭露丑闻而成功的因素。绅士淑女们一面皱着眉头,一面又爱不释手地阅读此书。王后玛丽·安东尼特的藏书中,就有一本装帧考究的《危险的关系》。书的封面上只画有王室的纹章,故意不写上书名,此事成了有名而意味深长的轶闻。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永不会消失,不管是王子或贫民、学者或文盲、智者或傻子、富人或穷人、囚徒或自由人,概无例外。总之,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看一看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一百年前,马克·吐温在他的长篇小说《赤道圈游记》中给出了心目中的答案:印度!他笃定地说:看过一回之后,即便是匆匆一瞥,也不愿去和世界其它各地的风光做交换!《赤道圈游记》是马克·吐温在1895年环球旅行后写成的,于1897年出版,记述了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非洲等地的见闻。在这本以游记为题材的书中,以对印度的描写最为具体和生动。作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独特的眼光对印度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更让读者久久沉浸在印度所独有的厚重历史氛围中。  相似文献   

11.
<正>印度报纸曾在小说《英语,八月》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中评价道:"如果说拉什迪《午夜之子》是印度英语小说的分水岭,那么《英语,八月》则是它默默无闻的孪生兄弟。"媒体的评价侧面体现了《英语,八月》在印度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部198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依靠独特的"混种习语"收获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而它的作者,就是印度本土作家乌帕马尼  相似文献   

12.
<正>杜拉斯本人在谈到影片《印度之歌》(1975)时如此评价:"一切都建立在演员与人物的分裂以及声音和画面的距离上,造成了一种存在的微颤,一种妙不可言的不适,一种爱情燃烧的忧思。"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渲染了一种炎热、压抑、倦怠、迟滞的环境,塑造了在其中的疯狂、麻木、绝望的人,使得观众沉浸其中,仿佛是故事的参与者或近距离的旁观者。为了营造出这样的气氛,《印度之歌》采用了大量音画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音画分离,即电影中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但又不是"默片",于是影片的音画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窥视故  相似文献   

13.
正一半是疯子,一半是天分,这是许多人对天才朴素而谵妄的定义。当你为《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美丽心灵》里的纳什、《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跌宕起伏的命运所震撼的同时,是否了解他们隐忍沉默的一面?当你惊诧于他们的光华在尘埃飞舞和乱象嘈杂中惊鸿一现,又是否倾听过他们心灵的沉吟与叩问?《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相似文献   

14.
薛岩 《世界文化》2010,(1):11-12
印度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吠陀时期、史诗时代、古典文学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学兴盛期,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伴随着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世界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纳拉扬、奈保尔、拉什迪、阿兰达蒂·洛伊等印度裔作家大放异彩,他们出生在印度,又有着旅居英美的经历,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反映在作品中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与印度本土作家一起丰富着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5.
<正>电影《迦百农》(Capernaum,又译《何以为家》)把镜头对准黎巴嫩的难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貌。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愉快和痛苦都使人受到教育"。然而,在电影《迦百农》里,小主人公扎因的成长之路痛苦太多,快乐太少,厚重的痛苦远远超出了一个12岁男孩儿的承受力,以至于他的小小内心早早生出了"生即是死"的念头,于是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父母生了他。这种充满悖论色彩的情节彰显了影片的后现代意味。影片以一个小男孩儿的视角审视难民营的生活,经历着艰难生活的扎因对自己和难民营所有孩子的出生、  相似文献   

16.
张锦 《世界文化》2022,(1):39-42
<正>美国作家、知名记者凯瑟琳·布的《美好时代的背后》是一部描写印度孟买安纳瓦迪贫民窟生活的纪实性作品,它以民族志式的笔触详细记录了处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死亡和希望。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当代印度的另一幅图景:繁荣又衰颓、发展而扭曲。  相似文献   

17.
陆其国 《寻根》2013,(3):59-63
一《上海众生相》是一本仅九十多页的小册子。但就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一如"万花筒",从中折射出20世纪40年代上海底层民众生活既龌龊不堪,又悲惨凄凉的一面。《上海众生相》共收文21篇,只要看看其中的一些篇目,便可知其内容与  相似文献   

18.
约1896年间,由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传人印度。上个世纪初,印度的数部影片均为英国人和在孟买的百代分公司的法国技师拍摄的。1913年,于英殖民统治下的印度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其导演为“印度电影之父”巴尔吉。该片以西方神话故事为版本,展现东方一个神秘的古老明国度的故事,立刻受到当时盲率超过50%的印度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杨泽 《世界文化》2008,(1):50-52
“法”,也称“正法”,或音译“达摩”,源于梵文Dharma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重要典籍《梨俱吠陀》中,指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后来,其内涵在印度教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不断完善。高种姓的婆罗门想要通过“法”来匡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护他们的种姓特权,所以强调人们应该按照“法”来行动。作为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德概念,“法”曾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时跨两千多年,在美国二战后涌现出的“垮掉的一代”也受到了“法”思想的影响,被誉为“垮掉之王”的美国小说家杰克·克鲁亚克的一部重要小说就名为《达摩流浪者》。  相似文献   

20.
印度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吠陀时期、史诗时代、古典文学时期以及近现代文学兴盛期,每一个阶段都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伴随着新时代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世界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印度英语文学作品,纳拉扬、奈保尔、拉什迪、阿兰达蒂·洛伊等印度裔作家大放异彩,他们出生在印度,又有着旅居英美的经历,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反映在作品中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与印度本土作家一起丰富着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