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极世界的兴起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对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学术界相继出现"一超多强""三维格局""后冷战时代"及"后后冷战时代"的观点。冷战后的美国为寻求世界霸主地位而提出了强权政治,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拉拢日本、菲律宾以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史为鉴,关注世界各国学者的不同观点,结合现今国际时政,分析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深刻体会和平与发展才是未来世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否正确地分析、判断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能否正确观察国际形势发展和正确认识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此,搞清楚这个重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历着"二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单极""两极""多极"等已难以全面概括或反映当前世界格局的现状,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出多维、立体、复合的结构状态。实力因素及非实力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直接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当前,美国站在财政悬崖的边缘,欧债危机遭遇新一波险情,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环球忽凉忽热,国际形势"乱""变"起伏,"黑天鹅"满天都是,全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往何处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问题的客观存在与日益严重提出了"全球治理"的必然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独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革是直接相关的,它不仅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格局的维持与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就意味着该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也就有能力来挑战当下存在的世界格局。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整个世界格局转换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和平运动的兴起,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场被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称之为具有"十二级飓风"能量的"绿色政治运动",伴随着绿色政治运动的兴起即而逐渐形成了为全世界所瞩目和关注的"绿党"。绿党的兴起及绿党政治的发展同人类整体社会的变革相呼应并相互促进,不仅影响了欧洲各国的政治格局,而且也必然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观点,认为"极"已难以准确地反映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结合冷战后全球化不断发展,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世界政治现实,提出了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理解和判断,认为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东剧变导致该地区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持续的动荡冲突,既打破了中东各国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态势,导致国内政治中世俗力量与宗教势力矛盾的加剧,也打破了整个地区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导致地区力量日趋失衡,地缘政治格局呈"无极化"的发展态势,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正发生着重大改变。从整体看,目前的中东政治态势已经进入了一个破旧立新的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世界政治历经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维也纳格局,凡尔赛格局和雅尔塔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形式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适应,如今,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酝酿与形成也必然要适合国际社会日益进步与文明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冷战以来,全球地缘政治与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同时,亚太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世界权力中心。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中,应深入研究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问题,分析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挑战,探究应对中国地缘政治与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经济动因刘培成李金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美苏为主体的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了。世界政治格局从此进入了由两极向多极转换的过渡时期。那么,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演...  相似文献   

12.
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人类历史最为复杂的一页,就表现言,冲突与合作是其鲜明的特征。也可以说,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在冲突、合作并存与交替、相互促进与不断调整的情形下进行的。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动向对我国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理解工业文明时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世界政治一章中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终结。在教学思路上 ,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加以深化 :首先 ,鉴于冷战是战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直接引入冷战作为分析的视点 ,适当超越主要围绕各种力量的组合、分化和发展说明世界格局变化的思路 ,结合冷战的形成和发展说明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政治的历程 ;其次 ,加强对战后世界政治现象的经济分析 ,阐明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交互作用 ;再者 ,对冷战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两极格局的演变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在内容安排上 ,力图做到史论结合。第一、三部分是对冷战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的进入了新旧更替的关键时刻。这样对于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而言,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呈现出很多新的政治特征。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进入了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这使得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备了许多新的特点。国际政治的纷繁复杂,已经不可能长期保持"一家独大,众强纷争"的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势必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邓广峰 《考试周刊》2014,(12):137+139-137
<正>作为"金砖五国"之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动作也比较频繁,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笔者在此分析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一、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印度位于亚洲南部,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为南亚最大的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土面积次于俄、加、中、美、澳、巴(西),居于第七位;目前人口约12亿,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有资料显示,印度有可能在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我们党对当前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评判,它既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现状,又动态地描述了当前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既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我国对外战略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大思政"格局下,深化专题式教学改革成为当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助推"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有效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是在新教材内容基础上,打破教材顺序,以问题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科学合理设置教学专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8.
该课执教者尝试创设、利用"泰坦尼克号"这一特殊情境,令学生认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科技、经济的推动作用,近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近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迁,进而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认识历史规律、本质的能力,以全面、辩证的方法理解近代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对世界面貌的改变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常考考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合作和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地理意义●综合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知识梳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极格局受冲击欧洲政治地图20世纪80年代末剧变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俄、中、印等多极格局世界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地缘合作: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巴基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经济核心:由欧洲→北美、日本、澳大…  相似文献   

20.
一、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级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全课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在教学中我重点讲述了以下内容:(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2)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变换中的世界格局;(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6)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六个方面都是围绕世界政治形势变化这一重点内容而展开。最后课堂小结时,我又围绕这一重点提出思考题:“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政治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