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895年被日本占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日本为了达到同化当地民众目的,对台湾的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积极构建其殖民教育体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台湾的师范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却显示出了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其实质是一种奴化教育。分析日据时期台湾面临的社会背景、探讨该时期台湾师范教育的发展,对于探讨光复后台湾高等师范教育特点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隐性的“后殖民”高等师范教育具有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3.
由于立场不同,以及受客观环境尤其是现实利益的制约,历史总是难以展示其真实的面目。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史在黎湘萍、藤井省三、陈建忠等人的笔下呈现为迥异的想象,甚至大异其趣。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其情愿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12,(2):135-137
一般而言,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又被称为实业教育。初期,台湾总督府在所谓国语学校中附设实业部,并相应开设农业、工业、林业、糖业等门类的试验场或讲习所,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之用。中期,随着《台湾教育令》的公布,为配合"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殖民政策的实施,在职业教育方面实行双轨制,对在台日本人偏向实施商业教育,对台湾人偏向实施农业教育。从1922年开始,废止台日分校制,实行所谓共学制,此后,实业学校统一分为农、工、商三种。  相似文献   

5.
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佛教有了较大发展,僧侣人数、道场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并出现了本土佛教五大法派。日本佛教各大本山在台致力于布道传教,并兴办教育事业以协助传教。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养成事业主要是通过创办佛教中学、讲习会、佛学院等方式实现,此外,台籍僧侣到大陆海外留学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此一时期,更出现了专门的佛教女众教育,对台湾佛教在战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在日本殖民者占领和统治我国台湾50年间,对台湾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实行残暴的政治压迫的同时,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农业台湾,工业日本”,力图把台湾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了台湾经济,这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战后发展造成无尽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12,(4):123-125
所谓小学校,指日本占领台湾后,专为在台湾的日本人子弟开办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小学校虽然设有明文规定是日本儿童唯一进入的学校,可是,事实上进入小学校读书,是日本儿童特有的权利。"①与此同时,又专为台湾民众子弟开办了公学校。通过这两类学校将日本儿童和台湾儿童区隔开来,实行所谓差别教育。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校发展源流及主要特征的粗浅探讨,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民众实施教育歧视政策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0.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日本资本进入台湾,进行剩余价值的掠夺.本文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存在的刺激资本发展的环境与机制,分析日本殖民资本在台湾进行营运状况及其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伴着枪炮传到了台湾。现今学术界对台湾基督教新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却忽视了同时来台的天主教的研究,特别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文章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反殖民成为台湾人民政治斗争的主要任务。在斗争中,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化启蒙的指引下进入思想启蒙阶段,思想启蒙成为台湾妇女解放的精神动力;同时,妇女以抵抗日本殖民者作为妇女运动的终极目标,参与到抗日行列之中,从而也推动妇女自身的解放,民族救亡的解放运动事实上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实践推动力。精神和实践力两种力量相辅相成,使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日本资本进入台湾,进行剩余价值的掠夺。本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存在的刺激资本发展的环境与机制,分析日本殖民资本在台湾进行营运状况及其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6.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地之间就有密切的贸易关系。甲午战后,台湾被迫割让日本,此后日本修订了两岸贸易政策,强制性地使台湾的贸易对象转向日本。致使历史沿革而成的闽台贸易呈急剧衰微的趋势。本文从两地贸易商品类别的角度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受难感可谓台湾日据时期写作者在以小说建构“历史”中流露的具体情感。使用异族的语言写作,已经有了难以抹去的被殖民印记,而中文小说与日文小说在讲述痛苦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内涵上的不同,更构成“如何说”的复杂。对于受难感的理解,则又会因诉求的不同显现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今台湾人口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各时期的大陆移民,尤以荷据时期为多。研 究荷据时期的台湾人口变迁,对认识台湾人口变迁史及现在台湾人口来源构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一种重要书写策略和修辞方式。通过以赖和、杨逵、吴浊流三位台湾作家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命名、文本情节、小说人物和事物等角度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隐喻形式,并对这一修辞行为的历史语境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蕃通养成的探讨,认为蕃通的设置与职能的发挥,是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