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诗词语言形象凝练含蓄,意蕴丰富,能造就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也就是说,每首渗透作者情感的诗词中皆有独特的意境之美。或刚健,或婉约,或志存高远、卓尔不群,或悲泪潸潸、郁结肠断。但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析词义、品意象、辨感情、赏技巧,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真正投入诗歌中的激情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问题在于两个字:化“隔”。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诗歌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看来,它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现代汉语诞生之初以及后来诗歌理论家和诗人忽视了诗歌的语言问题,过度强调了诗歌的语言自由化,致使现代汉语诗歌丧失了重要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题目,是文章章法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说其他的艺术形式或其他的文体,对此要求或许还比较宽松的话,如“无标题音乐”,有些诗歌直接标出的是“无题”,有些甚至就没有题目,文章要有题目却是一项比较明确的规定。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过去的就不见得这样。如《论语》章节的题目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取下边紧接着文字开头的两个字而已(古人文章、文学不作明确区分,《诗经》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认识实是对题目功用的一种误解。其实文章题目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标记”上。将它用在文本开头的最显著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程国珍 《现代语文》2007,(11):41-42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单位的词,其作用主要在于计量.但是我们在阅读一些文献,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量词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计量,或者说量词的计量功能已经弱化,而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或是提高语言的表现力.量词的这种用法在散文和诗歌当中尤其常见.如:  相似文献   

5.
[考点点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也指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或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同时,诗歌因为讲究形象思维,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有时是以比喻或比拟的形式出现(如虞世南的《蝉》)。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在于识别诗歌塑造的形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或表现形象的,作者塑造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等等。  相似文献   

6.
诗歌被认为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语言是诗人的梦呓或独白,特别强调情感性;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含藏性和音乐性.  相似文献   

7.
胡丹红 《现代语文》2007,(2):125-125
近几年高考中,诗歌鉴赏题题型出现了从客观向主观的变化,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过去,题目中的选项对学生理解诗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现在,对诗歌每个信息的提炼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分析。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必须从它的语言下手,从它不多的词语数量中分析它所蕴含的丰富意象,从它俭省的语言外壳中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董国英 《考试周刊》2010,(32):39-40
对英诗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凡赏诗者无不为英诗的音乐而叫绝。诗歌的音乐性在于它的音韵和节奏。音韵可以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增添艺术趣味;诗歌的节奏匀称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只有全面了解英诗的音韵和节奏,方能真正领会英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我思索;能否把我们的诗歌教学从冷冰冰的背诵.化为鲜活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读诗、用诗的兴趣?学生会运用诗歌,可能比单纯的记忆诗歌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欣赏诗歌中品尝到乐趣,有了成就感,会自觉自愿的背诵一些自己理解了的名句或整篇的诗歌。这才是找到真正意义的诗歌教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观点品评     
考点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诗歌,在精神内涵上它继承了传统诗歌,其与青年现实主义诗歌的一致性,即强烈的现实精神、现实主题,以及它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即相信未来、乐观主义的精神等明确地昭示了它的传统性。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和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宋长江 《考试周刊》2014,(76):34-35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和阅读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从真正美的体验、人性本身、诗歌怡情功能等角度进行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摒弃一些旧有传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诗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王学华 《新作文》2003,(7):48-51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没有一点披荆斩棘的勇气是不能碰它的。大家都喜欢诗,但真正认识诗的人就少了,能写真正的诗歌的人则少之又少。将诗歌教学设计得这样通俗易懂,可触可摸可感,真是难得,缘于王学华老师的严谨认真精到、更是缘于他是—位方家——诗人。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渊源,诗歌也不例外。如果不把诗歌作品放到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去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挖掘出它的内在意义。通过对英美诗歌与中国诗歌文化渊源的对比来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促进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时间如长河,淌过了夏商周,淌过了唐宋元,一直淌到现在,诗歌在时间浪花的拍打下,不断更迭,也有了不同的形态。起初它如呱呱坠地的婴孩,只是单纯地用哭声笑声表达喜怒哀乐,这个时期,诗歌是民歌。后来它长大,对未来有了认知,诗歌成了官府组织下的乐府诗。后来,青年的诗歌便是文人主导的唐诗、宋词、元曲。接着,岁月更迭,诗歌返璞,易懂的现代诗也可以埋藏浓浓深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时间无穷,人心广阔,诗歌还会继续流淌下去。  相似文献   

18.
<正>一、抓住文章特征,找寻阅读路径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首先要抓住这些特征,学生熟知了不同类别文章的特征,学习时就会"顺藤摸瓜",阅读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如古典诗歌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歌的基本要素。阅读古代诗歌,就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在分析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中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和作者的匠心。如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大多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具有言在此而  相似文献   

19.
对英诗如何汉译,汉诗如何英译的问题,译界从来观点不一。理论上有“等值论”、“讯息符号传递论”和“多层次结构论”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英诗汉译有人主张要字对宇的翻译才能让汉语读者领会外国诗的真正韵味。若此,一个只会回英汉词典的人就能译诗,那么诗歌翻译问题就不必许多人来争做文章了,显然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有的人认为诗歌只要特意思译出来就行,形式和韵律不必也不能多讲究.这种观点也只讲对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诗歌,特别是格律诗不同于散文,散文是以理服人,诗歌要以情动人,它不但要靠文字本身,而且还要不其…  相似文献   

20.
英语"像形诗"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所在。英语的“像形诗”是英语诗歌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运用文字的巧妙排列,使诗歌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看起来更加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