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干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课标》中对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的基本要求是:(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这些内容。(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课标>中对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的基本要求是:(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袁达这些内容.(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探究学习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不但亲身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又运用了知识去解决问题。掌握了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发挥多媒体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运用科学的评价模式,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提问的意识 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有更多收获。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科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相似文献   

6.
符挺全 《考试周刊》2009,(26):210-210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为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存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但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存在许多误区,教师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时间,或教师包办代替设计方案,让学生按步骤机戒操作,或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盲目探究,造成学生的探究处于无序性、被动性和浅表性层面。这直接影响学生生物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为达到这一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探究性教学就是将科学作为探究过程来讲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切实改变过去“授一受”的知识传承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探索与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无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所以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只有有了明确的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科学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合理的假设并一步步走下去,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探究环节的核心.一节好课,要求学生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初中物理学业考试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有关浮力知识的实验设计探究问题频频出现,成为中考的一个亮点.这类开放性试题,符合新课标关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性教学放在了核心地位,而科学探究或说知识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可是我们的学生怎么没有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方法,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化学新课程也提出“学生要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深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发《全国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如,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而经常“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基础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化学科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化学实验这一环节。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力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先进、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化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列出了科学探究八要素,化学实验则是科学探究的八要素之一,也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一、把握探究性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来展开,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实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活动,主张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2.要求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6.
罗岳庆 《中学理科》2005,(10):67-68
一、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过程的六要素分别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六要素的顺序看“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要素,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通过科学家的探究故事,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科学的发现,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去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该环节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碍斗学课标也指出:“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表达与交流。’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纵观现在科学课堂探究过程的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也就缺乏问题意识。造成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无机会问、无疑可问。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模拟亲历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有三点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猜想与假设”也是教师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