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天读了《一堂阅读课》,我感到这是洋溢着人性和理性的课堂,是荡漾着孩子们生命灵性和个性的课堂,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沃土与乐园。它的突出之点在于:一、凸现人文教育,培植美好人性语文教育首先应凸现其人文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品格,丰富人文素养,夯实人性根基,培植美好人性。我们知道,人性中有美好的一面,也难免有丑陋的一面,“把脸一直向着阳光就见不到阴影。”这节阅读课老师总是在尽力发掘、召唤和培植美好的人性,而并不去纠缠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比如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后妈,先让学生认识到辛黛瑞拉的后妈“…  相似文献   

2.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性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任何一种人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他要求人们对待现实人性的基本态度是尊重、满足和宽容。他倡导的基本伦理观是:人的一切伦理生活都应该有人性参数;应顺应自然人性,积极造就美好的人生;既要防止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好"的东西破坏人们的幸福,又要寻找以往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带给人们幸福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素质和素质发展十分重要。素质即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品德、性格、气质、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创业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它是个人顺利和美好生存、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条件。对素质发展的追求是一种合乎人性的追求,因为人性都倾向于走向美好,而素质发展是高层次的美好,况且,在追求素质发展上每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每个人之间都不会出现人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小说《火印》运用"轻""重"的笔法,勾勒和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并把高贵而美好的人性赋予了名叫雪儿的马,并最终选择让人性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本文通过列举莎剧中对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丑恶所做的全景式观照,分析莎士比亚关于人性的探究对后世作家的深远影响,力图证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完成了一个人文主义作家的使命和职责。  相似文献   

7.
校长悟道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8.
激活、培育、守护美好人性,是基础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价值使命与哲学境界。培育美好人性的基本路径是:价值引领,弘扬国粹,放眼世界,改造心理,人格熏陶;培育美好人性的"一条主线"即"以美育性":以美冶情──培育高雅的情趣,以美启真──培育创造的情怀,以美蕴善──培育高尚的情操,以美养心──培育高贵的气质,以美励志──培育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女娲形象充满着语言和思想的张力,具有复杂意蕴。《补天》作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是他首次对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进行重构的尝试。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展现了可爱、善良、牺牲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但是,与她创造出的人类形象相比,作品又鲜明揭示了那些残暴、贪婪与自私的“丑恶”人性。女娲的美好与人性中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对丑恶品质的批判。《补天》呈现的矛盾人物形象,恰是鲁迅当时人生经历和心境的体现,折射了当时社会现实,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心剖示。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浅草———沉钟社在个性主题的创作中 ,形成了三种表现模式。他们在“离乡与回乡的互补”中 ,以决绝的“离乡”喻示个性意识的觉醒 ,以深情的“回乡”表现对都市文明的超越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在“童心与成人的对照”中 ,以儿童的圣洁反衬成人世界的污浊 ,显示出自然人性的价值取向 ;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 ,以秀丽、雄强的自然景观寓托和谐、强悍的生命形式 ,以反社会的姿态 ,表达了改造社会、实现异化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这三种模式特色鲜明 ,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个性主题的内涵 ,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尊重人性,重视个体人性化的管理,力争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成为所在岗位的“专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我国的企业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的思想完全摆脱了过去抽象意义、自然意义的观点,发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并且把个性看成是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产物,认识到个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要想解放个性,就必须改造现实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偶然性”,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采取现实的革命运动,实现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琴弦悲歌话《梁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称得上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人们总喜欢把其说成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的成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文化底蕴和成就模式,在价值评判中不可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音乐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它和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一样,都是世界灿烂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同样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创作个性是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创性。韩东青年题材小说以其在语言、题材、文体精神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化”享誉当代文坛。他在边缘处的深度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剖析书写、对“存在”的追问都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与丰富的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自我的觉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日出草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日出草原》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其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这个过程跨越了"本我""社会的我"的成熟阶段,并表现出生态意识的萌芽.在小说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被放在完全平等、互相影响、互相需求的生物链中进行诠释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德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人性的觉醒和对个性的尊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特点是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德育内容上,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自我育德等。  相似文献   

18.
人的存在与人的发展就是为了寻求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发展就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我性的有机整合。讨论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出人的和谐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的实现,追求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因此是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走进人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时代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适应意识和选择能力,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生活境界,追求人的自由与“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自然相处"与"和谐社会发展"价值整合意义中,不仅关涉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的相关性,而且关涉人类社会活动方式"价值优化"的相关性;在区域与全球整体人类活动中,凸显"人与自然相处"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个性与公共价值整体互动的价值整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现代教育观对人性幽暗的判断的先天不足,造成了现代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极大遮蔽。而后现代思想积极张扬人的个性,解放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又一次思想启蒙: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是精神的成长、人是开放的无限、人是独特的个体、教育成就创造性的人。后现代教育释放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