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课标对词语教学列出了三个学段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推想词语意思并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表达效果。综合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本文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小学阶段是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起步阶段。所以词语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理解语词的要求和方法是不同的:第一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词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解词语方法——借助字典解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方法虽准确,但是理性、抽象。由于忽视了对词语丰富意蕴的深度开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肤浅、单一、机械。  相似文献   

4.
理解词语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对于不同学段,有着不同要求。笔者立足于低、中、高三个年段对理解词语的目标,从课堂教学实例入手,由浅入深,从"了解""体会""推想"三个维度发掘词语教学的魅力,运用联系生活、品析感悟以及关注表达等方面加强词语理解和运用,有效激活,使词语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浙江省《学科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由此可见,词语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现实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二三学段的教师的词语教学常常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或是借助工具书理解一下词语的意思,或是出示词语,简单说说字词的读音、字形,用它说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7.
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词语的教学.语文教师要从词语在教材中的地位、词语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等多方面考虑,确定出词语教学的重点,并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给学生理解的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是字、句、段、篇的纽带。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词语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学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媒介,是"词  相似文献   

9.
薛志华 《教育》2022,(19):57-5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在课堂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很常见,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年段的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第三学段"积累习...  相似文献   

10.
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好多词语本身画面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过去,我们将词语的教学功能定位为"阅读障碍的扫除""内容理解的注脚"是小觑了词语的作用,一组词语可以搭建起一个主要内容的框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整合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的梗  相似文献   

11.
词语是构成课文的细胞。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它所在的特定语境,因此,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是对第一、二学段的学生而言,联系上下  相似文献   

12.
邵芹飞 《考试周刊》2022,(11):42-45
统编教材二、三年级中都出现了落实"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阅读要素,分析第一学段课后习题的能力指向,可见"提取信息"是第一学段阅读理解核心素养之一.文章根据课后习题梳理了第一学段"提取信息能力"的三个层级,并利用习题搭设的各类支架展开教学,同时关联三类文本,与相关语文要素的落实整合,以促进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词语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综合起来可以看到,词语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将语境还原,让学生经历其特定语境背景下的感性现实,从而获得情感升华,深入理解鲜活立体的词语。那么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词语教学做出相应的、不同层次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生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提高研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词语作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词语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中年级是词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中对这一学段的词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下的小语课堂,执教者热衷于教学方法的巧妙,教学风格的独特,讲究的是上课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及评委的心。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耗时多,但效果却不明显。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意识到,关键语句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就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得也就越充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段词语教学也定下了如下目标: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词语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综合起来可以看到,词语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将语境还原,让学生经历其特定语境背景下的感性现实,从而获得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8.
词语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一直追求高效语文课堂的立足点.但是,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还在沿用"一词一解"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过程中理解词语,掌握词语. 一、对话文本语言,理解词语内涵 语文是语言的学问,更是情感的学问.而"对话式"的词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词语的内涵,更能深入剖析出词语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对话中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是中年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怎样让中年段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想法。一、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相似文献   

20.
教科版小学语文写作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下面,我按照不同的学段,谈谈自己对这三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第一个学段:1-2年级的写话阶段课标中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话的形式,一般是看图写话和自由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