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尽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有多种,但课程衔接始终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实践证明:模块化课程 比较适用于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即由中职、高职和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开发、设计,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贯通模块系统.其中,中职和高职模块均可层层分级,形成不同的子模块.各模决相对独立,又可避免重复和遗漏,组成中高职交互和递进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系统.只有从理念和做法上进行模块化课程贯通的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课程衔接仍面临着诸多难题,找准病因,就能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策略:坚持"分段就业"基调,适当融入"衔接贯通"机制;坚持职业能力发展主线,兼顾学生学历提升;尝试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贯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探索分级衔接课程开发;坚持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努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等。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然而,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震荡,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的办学效益。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震荡的根本原因,从实质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已是势在必行。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分析(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延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课程开发没有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中等职教育课程改…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高职衔接正式被提上工作日程起源于上个世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的指向下,各个地方积极展开了形式多样中高职衔接探索研究,随着理论和实践程度的不断纵向发展,业内对中高职衔接的认知程度也实现了由表面理解到深刻领会、由敷衍形式到关注内涵的巨大跨越过程。学界有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的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其中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要求,是顺利进行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已经被广大学者、院校普遍接受。模块化课程凭借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强且操作方便、易于推广等优势。为学员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内容,而被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大力采用,本文通过对模块化课程贯通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试图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高职人才通道的打通,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凸显,解决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脱节"问题应编制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并确保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贯通;兼顾生源的文化素质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尝试开设限选课,填平补齐中职生在文化课程上的"缺口";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教学设计,加强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课程衔接的各个层面,包括课程对应的社会需要、课程结构、课程执行者层面等,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策略,提出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求真务实、把握趋势,以促进中高职课程科学、有效的衔接,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和谐的贯通。  相似文献   

7.
很多中高职课程结体系缺乏优势接口,因为两个课程体现的界限相对比较模糊,课程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或者不连续,以土建专业为例,寻找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比如中高职课程缺乏的有效的接口,中高职课程理念并未完全指导实践,中高职课程的开发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并提出了自己对中高职衔接的一些观点和对策:层级式递进,实现土建类中高职课程贯通,理顺土建类中高职人才目标,明确课程衔接思路以及建立相互沟通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主要有英国的教学单元衔接法、美国的综合课程教学大纲衔接法、法国的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法、德国的核心阶梯式综合课程衔接法、澳大利亚的教学内容培训包衔接法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应从建立职教与普教的沟通机制,促使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做好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等,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相似文献   

9.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学制结构,入学考试和课程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三个方面,只有把握整,体着眼大处,又分别具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建立理想的衔接模式,促进中职与高职贯通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汀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中职学校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对接招生的涉农专业贯通试点为基础,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课程衔接原则和对策等问题为研究内容,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当前我国涉农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机电专业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电专业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中,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十分重要的三个方面,只有把握整体、着眼大处,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模式,促进中职与高职贯通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做法和经验,发现我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国家职业标准、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等方面来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幼小课程衔接应坚持儿童性、连续性和双向性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幼小课程还存在衔接理念不科学、课程目标错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不同、课程实施方式迥异和评价方法落差较大等挑战。为此,需要革新课程衔接的理念,以核心素养贯通幼小衔接课程培养目标,以减缓坡度实现幼小课程内容衔接,以活动教学促进幼小课程实施衔接,以总体评价实现幼小课程评价衔接。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体制等问题入手,分析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体系现状,进而提出相关优化改进措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高职衔接电子技术专业系列教材总编委会指导下,课程开发与教材研究组基于创新并实践了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衔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横对接,竖衔接"中高职衔接的创新理念梳理和贯通课程衔接的脉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了电子CAD课程,文章阐述了编写的中职《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衔接高职《印刷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教材结构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涵,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术难点。我国目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的是体现在学制上的衔接,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衔接,本文提出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能力递进"应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纵横拓展"应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而"模块化设置"则应体现在课程结构的搭建上。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本研究就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些基本问题抽样调查了一部分中职生、高职生、中职校、高职校以及高职教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振位 《职教论坛》2002,(18):20-21
一、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办好高职的基础是办好中职,中职办不好,高职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者的衔接只能是形式上或个别的衔接而已。1.中等职教质量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阶段性和中等职教在管理、师资、教材、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等职教的综合质量不高。其原因有:①在职教管理中,只强调规模,重视质量的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不具备中等职教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条件不够,便盲目办起来了。②投入不够,经费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③课程设置仍然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逯铮 《职教通讯》2011,(17):52-56
在提倡终身教育社会大环境下,将职业教育确立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成为当前全世界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创立了统一的教学大纲衔接法、教学单元衔接法、中高职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法、综合课程衔接法等。我国要借鉴其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改革高职招生考试,逐步取消中职升高职比例限制、以课程标准建设为抓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配合弹性学习制度等措施来实现中高职课程的顺畅衔接,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中高职语文教育在课程观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因此,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需求出发,立足于中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通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系统定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语文教学模式、改革语文教育的评价方式等,能促进中高职基础语文课程有效的衔接,从而促进中高职语文课程的贯通与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