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建筑现象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常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开发、建筑环境设计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形势严峻,引入场所精神理论并加以转化利用,可行且必要。在遵循场所精神理论渊源的前提下,场所精神可解构为情境、归属和文化三要素,三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场所精神与场所认知的关系,可为深入研究场所精神、游客需求与建筑遗产再利用奠定基础。桃坪羌寨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场所精神理论应用的现实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2.
湘南古宗祠建筑是湘南民居文化的核心,从它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空间均凸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场所精神理论来看,湘南古宗祠的功能空间在建筑学文化思想领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划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的营建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用性,还为了表现其特有的精神价值.苏轼的亭台记通过文学语言与建筑物进行了一场超越历史、外形的对话,展现的是作者对建筑物的深度阐释,其笔下的亭台楼阁堂被赋予了建筑本身及由建筑延伸而出的场所精神.苏轼将建筑与自然、人和谐交融的精神,建筑营建者的人格精神,建筑记录者"超然自适"的生命态度赋予笔下的诸建筑中,深化了建筑物的场所价值,展现了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职校园景观建设的理论相对还比较落后,对环境场所具有的精神功能的分析和探讨还很少,以"场所精神"为设计宗旨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所存在问题,利用建筑、小品、植物等要素在空间布局、文化传承、校园特色等方面创设有利于师生学习、交往的的场景,将场所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景观设计中,有助于延续校园文脉,激起师生的共鸣,从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行为场所"作为场所理论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及与周边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得行为科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建筑环境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行为流线是建筑环境分析与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记录着人们在不同环境规模上满足日常目的的行为活动.没有复杂丰富、条理清晰的行为流线,行为场所将变得没有意义.行为场所因人的需要而设立,我们可以利用表面材料的纹理、色彩、质地的差别来界定行为场所,也可以由抬高基面或下沉基面来界定行为场所.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55-158
大学建筑是大学的标识。大学建筑并非随意建之,其建设要遵循一定的理性。否则,它算不上真正的大学建筑,而只是在大学里的建筑品而已。大学建筑要把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作为要务;要把学术性作为标识,区分于其他非大学建筑;要有自我特色,形成独特风格;要体现历史感和文化性,释放大学的场所精神。在大学建筑的建、拆、翻新时应处理好拓新与守旧、简单与复杂、开放与封闭等几对矛盾,使大学建筑彰显大学的场所精神,奠定成就卓越大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商埠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记忆及其场所精神。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骑楼街道存在场所精神流失与城市文化记忆危机问题。骑楼街道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场所感的营造和骑楼记忆的活化。营造逼真的骑楼街道空间体验情境、创新骑楼街道空间文化体验主题、开展骑楼街道空间参与性活动、设计并创新骑楼街道空间体验产品,是激发骑楼街道场所活力、延续骑楼街道文脉、留存骑楼街道记忆、重塑骑楼街道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而场所则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从这两个层面上说,两者的融合是实现人类诗意栖息的必然要求.高技术建筑的地域化就是试图使这两者得到充分融合,并使高技术建筑在21世纪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场所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与人发生关系,场地才能成为场所。场所精神即指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定位和价值判断,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世界意义的感知。幼儿对环境十分敏感,幼儿园又是其成长的关键场所,幼儿视野中的幼儿园是为何物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从场所精神的概念和实质出发,幼儿园应当具有安全性、儿童化的美感和游戏化的氛围,是儿童具有家园感的"快乐成长之所"。为此幼儿园需要创建安全的、具有儿童化美感的物理场,游戏化氛围的心理场,平等和谐的关系场以及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腾忠雄建筑的释义,反思在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中,建筑地域性、场所性具有的更深更广的含义,探讨目前国内面临的一些问题,建议目前中国建筑更应从地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具有“五观”的复杂的环境系统,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2.
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小说对阿拉伯及非洲民众寻求自我认知的艰辛历程多有描述,其代表作《北迁季节》被誉为“阿拉伯文坛当代的奇葩”、一部非常重要的处理复杂跨文化身份问题的作品。书中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下的心理矛盾非常震撼人心。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身份归属问题的框架下,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危机、归属感的缺失和流放的状态醒目而富于启迪性,揭示了人类面临失根时放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张真君祖殿的选址、建筑构造及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时期福州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福州地域普通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善良朴素的心理,不论从建筑、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天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杰出著作。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该书做一透彻分析,主要讨论存在主义的和谐与冲突在《尤利西斯》中的体现,以此来揭示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冲突,以及存在主义本身的理论矛盾。  相似文献   

16.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语象"作为显现在语言中的图像,是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学作品具有图像感的一个桥梁。艾特玛托夫在小说创作中,主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语象",利用白描、比喻、象征这几种修辞艺术生成语象,使得小说极具画面感,有了一种图像般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效果。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因为对"语象"出神入化的运用,而使其小说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一代才女柳无垢,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在南社的人物谱里被认为是不可忽略的。同样,柳无垢一生留下来的大量翻译实践活动,也使她在中国翻译史上更不该被忽视。将主要介绍柳无垢的成长历程和生平译事,整理她的译著成果,结合她翻译活动的特点探讨其翻译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将归纳她翻译活动所得到的普遍认可以及其翻译活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宗教的依附几尽消失,但金钱世俗的魅力,依然令人眼花缭乱,金钱崇拜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宗教”。如果说金钱崇拜源于人自身力量的匮乏和对第2种力量的追求,那么,由财富带来的显赫和炫耀始终是他们第一位的需要,不健康的人格和灵魂的堕落,是其产生的内在根源,不够完善的社会机制和社会不正之风,是其存在的土壤基础。  相似文献   

20.
晋城青莲寺是艺术、科学与文化等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凝结着伟大深湛的艺术,渗透了与时俱进的科技,折射出丰富细腻的文化,为从不同阶段研究青莲寺科技、艺术与文化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从科技、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对青莲寺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加深对它的认识、理解与爱护,对保护青莲寺这一古建筑遗产、建筑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