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建设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集美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传承校本文化的实践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弘扬集美学校特有的嘉庚精神中,形成了"环境熏陶+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的复合式教育模式,构建了由物质到精神再到实践的校本文化认知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校建设校本德育文化,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既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又结合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自身的特点.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着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着力创设一种“全息”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在建设校本特色德育文化的过程中,我校以自己的特色德育文化彰显技园文化特色,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嘉庚精神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容上的部分重合性。在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教育引导,全面阐释嘉庚精神;注重文化熏陶,将嘉庚精神浸润心灵;强化素质养成,传承外化嘉庚精神等;使得嘉庚精神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载体,从而优化教育和教学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在呼吁特色化办学的教育大背景下,建设学校德育特色,是促进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实践与文化的体现,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本文以我校“4+X小主人”校本德育特色建设为案例,共谋细节引领下校本德育特色创建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学校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媒介。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文化自觉"的交汇点上,着眼客家文化的传承性,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高中政治必修相关课程内容模型构建、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遵循"开发资源—设计课程—实践改进"的课程建设理路,开发了《客家文化》政治校本选修课程,摸索出一条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宪中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学校文化应具有草根性。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本土化的色彩"、"本色化的个性"和"本真化的内容"。目前,我校初步构建的校本文化的大致框架包括学校办学的理念文化、德育的"孝道文化"、课堂教学的"让学文化"、保障服务的"精细文化"等方面。校本文化是学校精神和学校意志的集中体现,建设学校校本文化是提升学校自我发展力的路径之一。农村学校校本文化的建设必将有助于其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品牌的创建。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而带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正在各所高职院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文依托校本人文资源"吴健雄精神",倡导高等德育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德育实践,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为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在实处,结合学校所在的通州湾地区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区文化特色、学生基本情况,有机地将本地的特色资源渗透在校本的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校本课程富有生命的气息,积淀历史的厚重,紧跟时代的节奏,为学生搭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成长平台,拓展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成长空间,为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造机会,传承垦牧文化,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结合实例,对基于"垦牧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利用乡土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又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校本教材《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开发和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乡土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10.
王万香 《考试周刊》2024,(16):22-25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乡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德育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因此,将乡土文旅资源与德育实践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旅资源的特色和价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文旅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乡土文旅资源的德育价值,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实践课程,实现德育校本教材的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时代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i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racially minoritized faculty memb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these faculty members faced in bring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ir spirituality into their scholarly work as graduat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questions: How do racially minoritized graduate students negotiate their spiritual identities and integrate their spiritual epistemologie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to academic practices, and what challenges do they face in doing both?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salient themes: sacred subjectivity in student-focused research, spiritual praxis in the classroom, and new visions for inclusive spiritual expression in the academy. By focusing our analysis on study participants' strategies for resisting pressures to closet their beliefs, this article 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legitimizing the spiritual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racially minoritized graduate students in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and diverse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that relates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to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university has come from Western universities. Using various methodologies, research continues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uch of that research in the USA assesses faculty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nearly no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n this issue. We examined faculty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 about outstanding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USA and in Russia.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 Orel State University and Moscow City University rated the qualities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on the Teacher Behaviors Checklist (TBC).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fo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across the six participant groups. There did not appear to be any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merican and Russian counterparts for 21 of the 28 specific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Russian faculty and students suggests more universality tha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university teachers.  相似文献   

13.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时代潮流中,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发生重构,出现了“异化”“物化”“畸形化”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不和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找寻构建和谐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径,关注大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世界,使其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缺失;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定位不准确,缺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缺乏对生态文化的培育和传播,缺乏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抗力"。要转变这样状况,高校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强化教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引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学校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发现,精神失衡、文化缺失对其人格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从教学软环境方面入手,如校园环境、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勇立潮头的浩气、与时俱进的朝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培养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塑造他们坚韧的品格、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方新建院校特定发展时期的共性特点,用文化立校的战略思想,统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强化精神支柱,锻造大学精神,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育人平台,遵循文化建设规律,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level of faculty--student interaction on 2-year college campuses, examines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ed with faculty contact, and considers how interaction may differ among racial subgroups of students.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Transfer and Reten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TRUCCS) survey, a sample of 2500 students informed this research. The findings reveal generally low levels of interaction, and especially with Asian American/Pacific Islander and Latino students. Having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institution, from students to academic counselors, glow the stronges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faculty contact among all racial subgroups of students. Prominent among the differences i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ing racial difficulties and interacting with faculty for Asian American/Pacific Islander students. Th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 how to increase and enrich faculty interaction on these campuses to better retain underrepresented students in the educational pipeline.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上"跳蚤市场"销售语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上“跳蚤市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其销售语属于社会语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具体调查统计,从语言适应理论的高度分析其语用特点和策略取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着功利性、泛娱乐性、趋同性、虚无化、异化等特征。究其成因是作为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动力的资本、科学技术、文化产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甚至是偏离社会所推崇的健康精神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重构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培育大学生精神消费能力等有效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申明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26-128
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是为一所大学所独有。其个性通过大学文化空间(校园)、主体(大学人)和内容(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体现出比较固定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良性,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大学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组织架构之中,则构成大学的制度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之上,则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活动之中,则表现为大学活动文化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和活动"品牌";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