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初期 ,齐鲁两国的实力相差不大 ,因此鲁僖公能在对齐政策中根据齐国实力的变化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由此 ,鲁国对齐政策就有了一个从依附到对抗再到共处的过程。这是鲁僖公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开展积极外交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鲁颂》四诗颂美鲁僖公,均鲁僖公生时所作。鲁僖公收复常与许而修建寝庙,奚斯因其事而作《閟宫》。其事、其时于诗中皆有线索可寻。其他三诗亦大抵时臣奚斯、史克颂鲁僖公之诗。《鲁颂》纯为颂美,无告神之事。  相似文献   

3.
高语二册秦牧同志的《土地》一文,在运用词语和引用史料上有四处明显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仁方家。第一处是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秦牧所本是《左传》鲁僖公23年的史事。据《左传》鲁僖公4年记载:12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在此情况下,重耳、夷吾二公子也只好出奔。重耳“奔蒲”,夷吾“奔屈”。次年,晋献公伐蒲,重耳又“奔狄”,重耳的主要谋士、舅父狐偃(字子犯)等人随同前往。鲁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一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  相似文献   

4.
刘伟 《岱宗学刊》2000,(2):53-56
春秋初期,齐鲁两国的实力相差不大,因此鲁僖公能在对齐政策中根据齐国实力的变化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由此,鲁国对齐政策就有了一个从依附到对抗再到共处的过程,这是鲁僖公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开展积极外交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胡宁 《德州学院学报》2014,(1):44-46,52
《诗经·鲁颂·閟宫》末章云:"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历来的研究者在"新庙"所指为何的问题上歧见纷纭。从此诗内容出发,结合《左传》僖公年间的记载,并参照考古资料,可知"新庙"并非闵公庙或僖公庙,亦非姜嫄庙,而是指鲁僖公在位晚期重新修建的宗庙建筑,起因是僖公二十年鲁国西宫发生的火灾,建成时间约在僖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塊”的词义,与《训诂简论》商榷。对《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为“土器”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10.
诠释二则     
“观止”小释《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很久的古文选集。书名所用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国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观看。当看完“韶箭”一舞时,季札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  相似文献   

11.
《诗经·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分为九章,文章结构清晰,是以歌颂鲁僖公祭祀、军功为中心的鲁国建国发展的历史史诗。诗歌主要对"国之大事"之祭祀与军力进行展示,并且改变以往"颂诗"颂神颂祖先为主的风格,歌颂当朝君主。作为史诗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之友》2014,(9):29-29
中国有句古话:“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其中“入泮宫”指的就是在州县考试中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举行的入学典礼。 在古代,“泮”就是指学校。春秋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幕士,在鲁国都城的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很久的古代散文选集。书名所用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国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观看。当看完“韶箾”一舞时,季札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我已经欣赏到最高境界的艺术了,虽然还有别的音乐舞蹈,我也不敢再提出要看了。《古文观止》的编者移用“观止”二字,  相似文献   

14.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5.
多数学者将《左传》中鲁国"公室"之"公"理解为国君,并与《左传》称呼鲁国在位国君之"公"混同。考察"鲁侯""鲁公""公室"等词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用法,发现"公室"之"公"与《左传》称在位国君之"公"无关,把"公"理解为过世的国君较为妥当。"公室"是鲁国历代因袭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合体。它属于整个家族,不单独属于家族中的任何个人(包括国君)。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第一次利用特殊关系出“国”留学的人。 《左传·昭公七年》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盂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誉郊劳。”这是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国访问,引导昭公参加郑国、楚国欢迎仪式时,因不懂礼节而出了洋相。 《昭公七年》又载:“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  相似文献   

17.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3,(16):13-13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对范宣子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我们理解,“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相似文献   

18.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19.
楚先王熊绎当周成王时受封于楚蛮,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楚文王六年)以“荆”见于《春秋经》,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楚成王十三年)以“楚”出现于《春秋经》,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楚惠王十三年)春秋结束,计两百余年;以“楚”见于《春秋经》(《春秋经》止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也有180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两个世纪左右的春秋楚国的国都在什么地方,楚学界至今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欣赏与品评了保存于鲁国的周代乐舞,这就是著名的“季札观乐”。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季札评论的对象是与音乐相配的文辞部分(歌词),亦即《诗经》;他的话是对《诗经》的一个经典性论述。然而仔细推敲,这样的结论恐怕是很有问题的。首先,最大的疑问是时间。三百多首诗一连表演下来那绝非几个小时的事,季札会看得头昏脑涨,乐工们累都得活活累死,况且这还不包括《大武》、《 》、《大夏》、《韶》等这几个大型舞蹈。当然,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季札在鲁观乐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