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学生,仅有知识的积累已远远不够,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己思考、主动地判断、较好地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在我国课程研究中缺乏对课程批评的关注,虽然。尤其是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课程问题的争论不断涌现,可由于缺乏课程批评的理论和知识,在课程争论过程中频繁出现失范现象,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为此加强课程批评的研究,使其在课程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趋势。加强课程批评的研究,关注、研究课程批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把握其研究的主题和问题域;要分析课程批评本身所反映的课程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互动变化: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批评研究范式、涌现一批优秀的批评专家和批评共同体;对课程批评的回应要采取合适的行动策略;重视运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探索课程批评的目标、标准、机制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课程教学中的方法论教育东南大学刘雅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愈来愈多的教师正致力于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能力的探索。本文拟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一、方法论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培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幼儿教育的观念上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已经从幼儿教育注重文化知识、强调智能训练的教育方式中走了出来,开始向兴趣培养、关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入手,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课程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苏鸿 《教育探索》2000,(10):37-37
一、课程综合化的现实依据 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是课程变革的动力源。课程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制约课程的三因素(知识、社会、学生)及其关系的适应上,课程综合化是三因素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从社会方面看,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加强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问题解决型的人是时代的需要。其次,科学知识正由纵向分科走向整体综合,课程要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化。第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课程综合化的…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理所当然地把知识接受为课程时,却忽略了他们所指的知识是什么。为此,现代课程理论必须建立在一个明确的知识理论上,知识和认识论问题和理论问题一样,对所有在教育中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文章建立了一个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全球化世界相联系的课程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基础设施与技术层面的发展之后,内容建设问题成为企业E-learning发展的瓶颈。内容服务提供商开发的E-learning课程普遍存在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欠缺针对性与实用性、知识内化困难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全体员工为开发主体.以课程元为组成单位、以“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岗位课程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幼儿园课程并没有将"知识"作为讨论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相反,正是由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过分注重幼儿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新的课程开发往往不愿意或者避免去谈课程中的知识传授问题。事实上,这是不正确也是没有必要的。要知道,儿童、社会、知识一直以来都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由此形成了所谓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知识中心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在确立了某一个维度的中心地位以后,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课程批评:新课程改革争论引发的思考 课程批评的提出有着广阔深厚的现实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的需求。这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存在的问题遭到了激烈批评。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人造的复杂系统。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本质等待人们去找寻、去发现。恰恰相反,课程的存在先于课程的本质。课程研究应转换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直面儿童、经验、知识、文化、课程、教师等诸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接受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澄清价值判断的依据,表明自己持有的基本立场,让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是课程研究最紧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以外的新领地,即知识社会学,它为我们认识知识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民族特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灵感,为我们理解课程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课程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微观结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课程改革必然建立在对现行课程的评价基础之上,尤其是建立在对现行课程缺陷和不足的分析批评之上。在这一方面,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已达成了诸多共识,其中之一即是:现行课程中,缺少令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并且由此导致了学生发展上的一些缺撼。这个问题的存在,便与课程的微观结构有必然的联系。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的课程结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讨论这一问题的现实性更是毋庸置疑。由于教学计划主…  相似文献   

14.
课程研究国际化反映了当代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要求;课程研究民族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课程发展的特殊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国,以国本性课程问题研究为基础,以国际性课程问题研究为指导,将这两种课程问题的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此,大家要统一认识,有关领导部门要制定正确的策略,并强化相关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熊和平 《教育科学》2005,21(3):36-3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课程行动研究模式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 言 笔者常关注教师如何能改进课程与教学,而且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可行的构思(Li etal,1998a;1998b)。行动研究近年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Elliott,1991),而且亦应用至课程这领域(李子建、黄显华,1996;Crundy,1982,1987;McKeman,1991,1996;Schwab,1969,1971,1973,1983;Stenhouse,1975)。本文的目的在探讨Haber-mas(1972)知识构成趣向(Knowledge constitutive interest),作为分析课程行动研究模式的基础。全文分为三个主要的部份:首先,阐述不同领域的学者应用知识趣向理论为知识分类的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潮,其中利奥塔所提出的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我国的课程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知识的形式、性质、传递方式和价值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旨在传递知识的学校课程来说必定也是变革性的。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对璀课程研究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实验研究的概况,小学自然课的改革首先是个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技巧问题.目前的自然课教学,仍然是重视知识结论而不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应体现科学教育基本理念和整体目标,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事实材料,加以整理综合得出结论,并解释其结果有何意义,从整体上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个人等因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近 2 0年以来最引人注目且最有影响的课程改革 ,一是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 ,另一就是 1990年开始的核心知识课程 (CoreKnowledgeCurriculum)改革。核心知识课程改革 ,它侧重于普及普通的文化知识 ,这项由语言学家希尔斯所倡导 ,由美国核心知识基金会 (CKF)所资助的课程改革运动的成功实践已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和关注。1 核心知识课程的知识结构作为语言学教授 ,希尔斯早在 1983年起就与历史学教授凯特 (JosephKett)和物理学教授特雷费尔(JamesTrefil)合作 ,编选一份力图反映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