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赢,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赢,黄之易芊".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赢,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3月第2期刊载了刘洪波先生对<金楼子·兴王>篇的校读札记.拜读之后,深感<金楼子>全书讹误甚多,有必要在校勘上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3.
宋代"乡先生"的教学满足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他们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维系着儒家典籍的传承.乡先生的<诗经>教学侧重于<毛诗序>等前代经典的传授,是平民阶层<诗>学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是宋代<诗经>学话语重建的积极参与人,由于有了这一群体的加入,使得宋代<诗>学研究风格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少量重要学者身上,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宋代<诗>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章注章     
<訄书>是章太炎先生早年论学论政的结集,<訄书详注>是徐复先生系统潜研<訄书>的详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章先生避地台湾,编成<訄书>五十篇.次年,东渡日本,寓横滨清议报馆,梁启超为之题署.归国后,于1900年刻于苏州,这是<訄书>最早的版本,原稿由章先生弟子潘景郑先生珍藏,于1985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行,即<<訄书>原刻本手写底本>.  相似文献   

5.
于漪课堂 <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从20岁开始就进行创作,为什么称他是短篇小说大师呢?我请大家看两本书,(出示书)这是<契诃夫小说>,都是短篇的,上册和下册.这两册书选了37篇短篇小说,他一辈子创作了多少小说呢?700多篇,像这样的书20本以上.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今天我们学的<变色龙>,将来我们要学的<套中人>.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李耕拓先生的大作<"行""火"与"伍">,获益良多.李先生认为:行,"古代兵制","‘同行十二年'意即在同一个行里生活、战斗了多年.它与上文的‘火'相对应.因此,将它释读为‘行(xing)军打仗'是错误的".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说"人胜"     
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是语文教师常备的古诗词鉴赏参考书,该书对唐宋词人及代表作分析透彻,确为经典著作.笔者阅读此书,读及迦陵先生分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认为先生对"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句中"人胜"的说法不妥.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9.
评幼儿"学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第二期发表了<幼儿传承儒家文化的途径:由读经向学经的转变>一文,该文认为,幼儿不适合"读"经而适合"学"经,所以应以学经取代读经.其实,该文倡导的学经与读经是一回事,二者都不适合幼儿.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陆精康先生<说说"托物言志"诗>(<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4)一文关于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解读,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秋,我初问学于子云乡人石臞先生,先师亲自开列阅读书目70余种.<训诂学>开课伊始,首先命读其中<国故论衡>、<文始>及<黄侃论学杂著>等数种,并以油印本<明解故>亲自授课.初读诸书,往往不得要领,颇觉有玄妙不可思议者.先师似有所觉察,笑曰:"训诂之道,要在贯通而求本,读书自知.  相似文献   

12.
读<季羡林人生漫笔>(以下简称<人生漫笔>),掩书而思,脑海中浮现四个大字:开慧"辞典".这部书对人生所能遇到的事业、情感、学术、命运、读书、研究等诸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能给以深刻的启迪,称其为开慧"辞典",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2003年第6期刊登了林友先生<"附庸风雅"是贬义词>一文,文中引用了沈醉先生<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的一段话:"抗战期间,重庆一些大发国难财的暴发户们,为了遮掩自己的出身和满身铜臭味,而爱附庸风雅……"笔者认为,沈醉先生"满身铜臭味"之说不妥,"臭"即"气味","满身铜臭味"语义重复,应为"满身铜臭".  相似文献   

14.
乔智慧 《现代语文》2007,(9):126-12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作.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曾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末读,不可谓非通儒也."此书推崇<说文>未免太过,但若换一角度,或许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读到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感到非常亲切.因为23年前我曾经跟徐先生学习,徐先生为我们讲解过<訄书>.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30年代,<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寄给施蛰存先生一张印在明信片上的表格,要他填写两个栏目:一是眼下在读什么书,二是要介绍给青年的书.……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篇作品,实在是散文中的极品佳作.那常读常新的文意、文趣,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中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是了解鲁迅的早年学习生活最生动鲜活的文字材料,而且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具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意义.在鲁迅的笔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当年那一种古老中国浓重的教育氛围: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严肃指教和严厉监督之下,学子要读被指定的书.对"怪哉"这类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而且在脸上还要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相似文献   

19.
章炳麟(1869-1936)巨著<訄书>之难读,难懂,恐怕不在成周、秦汉之下,连鲁迅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1937)一文中说:"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的很."[1]1979年秋,徐复教授在洪诚教授主持的训诂班讲课时,即选了<訄书·清儒>,面对大学教师组成的训诂班学员,徐老几乎逐字逐句地讲解,可见其难度.徐老还说:"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基本观点自太炎文.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历来有"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是谓不孝"之说.各种参考资料都对它有着详尽的解析,各位老师也都会用各种方式教读此篇.我教过几遍后,试图找到新的解读和教读思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詹文豪先生写的<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从谈判学角度读解<陈情表>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