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了专业户。这些专业户的经营方式同过去的社员户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在采访这些专业户时,就要针对专业户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采访方法。从近几年的采访实践,我认为记者应当有这样三个转变: 首先从“请上来”到走下去。过去我到农村采访总是习惯于开座谈会,动不动将干部社员叫上来同我们谈情况,认为反正集体给他们记工分,耽误点工时也没啥关系。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农民一家一户经营,从事多种行业,都把时间看得很重。再轻易召集他们上来座谈就不合适了。因此,记者必须是走下去,深入到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3.
采访追记     
记者采访就象家常便饭一样,平常的很。过去就过去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然而,有几次采访活动却使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4.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5.
把“专业户”的利益同记者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且不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新闻记者曾为专业户的发展鸣锣开道,就是在千百万专业户勤劳致富了的今天,记者也要为专业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股思潮,那么一些人,跟专业户过不去,搞得一些富裕起来的专业户产生“两怕”:一怕党的政策变;二怕四面八方来伸手。在这些问题面前,新闻记者总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专业户申张正义。记者下基层采访,跟专业户混熟了,就会听到他们诉苦:“如今外出搞生产,真是千山万水行路难,处处有‘山大王’伸手来  相似文献   

6.
谈“○”     
“○”,作为一个单独的数,是无意义的,但它有时却又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数字。它和其它的数字一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然而,生活中仍不乏马虎对待“○”的事情。前年五月,由于遗漏一个“○”,致使一位养鸡专业户五百多只小鸡死亡,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前年五月,我采访本县寺巷乡养鸡专业户韩良贵,想报道他饲养家禽脱贫致富的情况。采访中当谈到他怎么样科学养鸡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抓新闻,还是写评论,只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改革开放所着力的重点去写、去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系过去围绕“热点”抓新闻的经验,我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一、到基层采访,做好“有心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去采访。在采访中,我每接触一个人,或是正式采访。或是闲聊,每时每地都要充分发挥新闻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去“搜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四十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十八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四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七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40岁,干过的行业可不少,18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4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板鼓,一敲就是7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北。”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板鼓,养成做事有板眼,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也有“副产品”。这就是原来没有在采访计划之內,而在采访中偶然发现的新闻。1985年元月,我走访了我县多种经营专业户蒋笃义,想写一篇专业户如何再上新台阶的稿子。在采访中,蒋笃义谈了他的打算以后,却犯起愁来,讲到他四个不够用:一是时间不够用;二是人才不够用;三是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四是资金不够用。后来他又谈到女儿的婚事。女婿是安徽省宿县城内市民,在某工厂做工。当他从电台上听到蒋笃义靠多种经营致富的消息后,便慕名前来访问,以后又停薪留职来到蒋笃义身边帮助做事,后来与蒋笃义的女儿结成夫妻。事后,我把这次采访得来的“副产品”写  相似文献   

12.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在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通讯(见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这次采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用主观的“框子”硬套。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又搞了很多年的农村采访工作,有些事情无需细问,就可以想像得到。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常常以“想当然”的态度,用主观的“框子”,去硬套客观的材料,“框子”以外的材料,就不闻不问了。  相似文献   

14.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5.
脑子有个问题库,就会使你左右逢源,本来你打算去采访这件事,会无意发现自己脑中的另一个问题得到了满意解决。不久前,我们去采访做除脚汗鞋底的专业户刘乐成,原本想采访他如何解决科技问题打开产品销路,在访问中发现他采取“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办法,把打背、缝纫等工序分到村民家里去  相似文献   

16.
我采写的小通讯《两副对联的苦与乐》,出乎意料地荣获安阳市1986年新闻写作三等奖。这大概归于曾使我激动不已的新闻“灵感”吧! 去年8月,我随有关单位的人员到北丰村采访养鳖专业户王敬修。攀谈中获悉他的“罗曼史”。他家,一出门就是漳河,他自幼就在河滩捕鱼捉鳖。三年困难时期,他这条光棍汉靠捕鱼捉鳖为生,整天连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1986年8月我采访到一个制蜡专业户致富的材料。我想了三个报道角度:第一个是制蜡收入多,是致富好门路;第二个是制蜡的经过;第三个是如何找到这个致富门路——专业户看到河南农民报上登的《孙玉花加工蜡烛》后,联想到当地有原料、有销路,就自己钻研加工技术。经比较,头一个角度平淡不新,第二个与报上已登的雷同,第三个角度,对读者启发较大。于是,就写了《陈守明因报得“富”》的小通讯,很快被河南农民报采用。 1986年8月的一天,扶沟县大新乡百觉岗村老汉张结实,手捧乡清财组为他追回的200元钱,泣  相似文献   

18.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9.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某个先进单位或个人,在一段热热闹闹的连续报道后,不久便垮了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往往与报道的一哄而起有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典型报道中“热”与“冷”的问题。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去年4月,老刘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当专业户,搞商品生产,不能头脑发热图虚名。说句心里话,当初接二连三的报道,也是促使我头脑发热的一个因素。”听了老刘这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