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诗歌的形式,全面反映第一次鸦片战争全过程的诗人。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诗集《刘仙樵诗抄》,不仅在东北文学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中外贸易争端,多通过谈判解决。如近来被称之为“胸罩大战”的中欧纺织品争端,便因两次均公示为“双赢”的北京谈判平安渡过,而不是因为外国海关扣了我们的胸罩,便出动军舰,跨洋进犯。  相似文献   

3.
根据《金宋诗》及《订补》的收录,本文借助多种文献考证宗室诗人多迭334位,按世系排出名单,并校正《全宋诗》中的部分讹误。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宋诗》及《订补》的收录,本文借助多种文献考证宗室诗人多达334位,按世系排出名单,并校正《全宋诗》中的部分讹误。  相似文献   

5.
宋静 《大观周刊》2012,(37):30-30,7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和哲人的争论,他从城邦统治者角度出发认为世人的存在会破坏城邦的统治,也破坏人们的人格发展.他认为诗人应该被赶出理想国家的建构,这就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驱逐诗人”的大胆主张。  相似文献   

6.
乡愁诗人     
《出版史料》2004,(1):69-69
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自己说:“我当然也是最广义最高义的中国诗人。”他在1972年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贝青乔采写于东征之役的大型组诗《咄咄吟》,以客观公正的实录精神,用事实说话的态度,驾驭战争全局的眼光,精练生动的人物特写,详细而全面地纪录了东征之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咄咄吟》作为脱胎于我国古典文学而处于孕育状态的新闻文体,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晓伟 《视听界》2004,(5):68-69
2003年12月14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镇江广电总台承拍的20集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经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迅速引起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并创下了央视纪录片的高收视率。该片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再次取得了收视佳绩,一时间,连其同步推出的VCD、DVD都在音像店卖至脱销。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此片自然有着“天时”之利,但我坚信,《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片的叙述视角之独特、拍摄手法之新颖、艺术探索之大胆,才是让观众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诗人何路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改变,不过,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挨饿,也会有更多的朋友来敲响他小院外的绿色铁门,在他那冰冷的如同地窖一般的"客厅"里喝酒、聊天。如果不是被问起,他不大会提及之前生病与受助。  相似文献   

10.
陈泰,字志同,号所安,元潭州路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工诗赋,著作<所安遗集>一卷,有涵芬楼秘籍本传世.清顾嗣立<元诗选>及<四库全书>均收载其作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大致气格近李白,而造句则多类李贺、温庭筠.  相似文献   

11.
说到鸦片,必先说茶。 茶在中国,历史悠久。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欧洲人首次知道“茶”,是在1550年。1606年,第一籍中国茶叶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运抵阿姆斯 特丹,也是中国茶第一次到达欧洲。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上海著名诗人于之,原名王裕之,1927年出生,今已83岁了。他的第一首诗《旅伴》诞生于上海解放前夕。上世纪50年代,他正式步入诗坛,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文汇报》、《解放日报》、《萌芽》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作,并出版了《海边的  相似文献   

13.
从心态史看,海德格尔从1926年写作《存在与时间》到1933年发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心理历程,是黑格尔从1806年写作《精神现象学》到1831年发表《论英国改革法案》的那种心理历程的重复。  相似文献   

14.
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同时也涌动着新诗革命的潮流。潮流激荡中,不少诗人逐渐形成了从创作实践人手探索汉诗现代化与新诗中国化以振兴诗歌的共识。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国气派的诗潮正在兴起,一批体现新诗中国风的诗人、诗作开始引人注目。上海盲诗人李忠利就是其中崭露头角的一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明清高启诗集编纂特点,并将《高青丘集》还原至高集各版本的历史序列中,探讨它与其他版本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考察诸版本的校勘价值,寻求切近高启编集倾向与其诗集原始面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迟钝的中国     
丁韪良是一个需要重新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声名显赫——当过同文馆的总教习,也做过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对近代中国历史有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英文回忆录《花甲忆记》初版于1896年。英文版里并没有“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这样的副标题,尽管他1850年到中国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家弗劳伦斯·艾斯库的《杜甫:诗人的自传》是现代西方第一部关于杜甫的传记作品,它以诗为传,体例独特,其独特的翻译诗歌的方法和风格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杜甫传记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8.
《纽约时报》从19世纪创刊以来,至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这份报纸在一个半的世纪之中,一直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其中,它对中国的观察和报道成为这份报纸十分重要的内容。曾经在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的曦原先生,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年至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并阅读了其中关于晚清时期的篇目后,编辑了这本《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晚清期间的报道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对中国,或者说大清国的种种态度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的生动描述。在19世纪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非常受人瞩目的。这一战…  相似文献   

19.
《玉台新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单体文学总集。这部总集既体现了当时总集既有的编辑思想,又表现出新的编辑特色:在编辑宗旨上是彰大宫体,在编辑体例上是彰显史诗,在编选标准上是缘情求美,在书籍设计上是追求华美。  相似文献   

20.
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木筏排滩下,风帆背日张。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这首题为《溯钱塘江》的诗,是郭沫若先生在1961年11月6日留给浙江人民的,与另外两首诗《访严子陵钓台》、《登桐君山》一起刊登在同年同月8日的《浙江日报》上。这三首诗的原稿现保存在浙江省档案馆里。通过这三首诗,我们可以遥想当年,中外宾客来杭游览西湖名胜,溯钱塘江而上,观赏严子陵钓鱼台,饱尝富春江的鲜美鲥鱼,继而登上桐君山,一览美景的画面。郭沫若先生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此次来杭,主要是陪同缅甸联邦国会代表院副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