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晚唐五代是浙江词的成长期.受时代政治、区域经济、地方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五代浙江词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反映到用字遣词上,便是物象描绘之词、否定怀疑之词、愁苦凄迷之词和写人言情之词的大量使用.其中, "杨柳"成为承载晚唐五代浙江词人时代心理和审美旨趣的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2.
许梦婕 《文教资料》2013,(31):73-75
陈克,一位跨南北宋两朝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受到晚唐五代词的深刻影响,后世文学评论家认为其词作有模仿学习五代词的痕迹,具体表现为一、题材内容与五代花间词相近,二、艺术表达方面,也多采用五代常用的文学体式——小令,三、沿用花间词的意象和用典,四、风格婉约高丽,与五代词相似。陈克“规模”五代词。对词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萌芽于隋、唐之际,兴起于盛唐,成熟于晚唐五代,至宋朝而大盛。但是,词学的产生与发展,却和诗学一样,落后于创作的发展。本文拟结合词的创作历程,对五代及北宋的词学理论作一番鸟瞰。  相似文献   

4.
付婧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22-124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在晚唐五代还未定型。到了苏轼手中达到成熟定型,繁盛于北宋。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整个宋代留下了将近二百首《江城子》词。衰落于金元,金元时这一词调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近三分之一《江城子》词是道士所创作,内容与道教有关。总的说来,《江城子》这一词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声情特征,可用来写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此词调表达感情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晚唐至宋初,历经晚唐五代的分裂动荡,到宋初国家的初步统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使得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思想、审美情趣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创作.在文学转型中,宋初文学的发展与中晚唐以来的文学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承接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学特征和文学功用上.诗、词、文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文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词确立了以言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要眇、婉约为美的审美规范。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阳春集》是其代表,对宋初晏殊的《珠玉词》创作影响深远。二家作品中的"闲情"在伤春怨别的表相下用顿挫含蓄的笔法抒情、造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五代到宋代词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晚唐五代词处于词的开创阶段,在花间词到南唐词的流变中,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相应的转变,从而意境上也有了与此相适应的流变过程。即从描写亭台楼阁的闺阁生活到自然山水的转变,由此带来了词的意境由婉约绮靡向清丽的转变,从单纯的抒发离愁别绪到注入深沉的忧患意识、深切的家国之慨,由抒发一己之情到深刻的宇宙人生哲思的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晚唐五代词为宋词开了先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联系李煜前后期词创作经历,简论其从“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并进一步宏观而粗线条地论证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形象地标示出宋词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是我国词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温、韦、冯、李四家以及"花间词派"词人的作品为丰的创作实绩,呈现出思想内容一卜的日趋丰富和艺术风格卜的多元化,从各个方面为宋词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因此我们说,晚唐五代词是宋词的前驱.  相似文献   

11.
至迟自汉以来,杨柳被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成为宫中常见的绿化树。杨柳植入宫廷后,很快得到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也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此后宫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宫中杨柳特殊的种植场所赋予杨柳别样的美感。文人对官柳的反复吟咏,表现了文人企盼君王赏识改变处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摘要:唐宋婉约词与传统诗文在功能和表现对象上的不同,形成其以“缘情”为主的特征。本文着重从咏唱男女爱情与表露士大夫文人心绪两个方面,论述其真挚深细的抒情形态。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流域是中国现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在东汉前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从东汉三国开始该流域城镇建设快速崛起,逐渐缩小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为成为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秦汉三国各时期钱塘江流域城镇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揭示其分布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对我国现代城镇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敦煌本《搜神记》的代词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本文以此切入,在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描写、定性分析,对语料中三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以及疑问代词它们各自的形式、语法功能、语用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对所涉及的部分语法现象作了解释。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将敦煌本《搜神记》某些代词和近代汉语代词进行了比较,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不同,进一步说明了作品的年代应该是在晚唐五代之前,可追溯到初唐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柳意象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多年来,研究者们关于柳意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柳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柳意象的情感内涵,个体诗人和不同时期诗词中柳意象的探讨。对柳意象这一专题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陶门五柳又称为陶门柳,是陶渊明的象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仰慕的文人,寄托了各朝文人的理想,陶门柳也具有了隐逸高洁的意义。然而这是误读,因为在陶渊明之前杨柳与隐逸没有关系,杨柳的象征意义是对生命长久、家业兴盛的祝愿。杨柳与陶渊明的祖先陶侃有着特别的关系,武昌柳是陶侃建立功勋和善于治军的标志。陶渊明借助五柳表达的意义应是建功立业、家业兴盛,而隐逸高洁是后人将陶渊明晚期的思想与生活赋予五柳的结果。陶渊明五柳本来是在宅边,而不是门边;五柳不是在彭泽县衙,而是在柴桑的布衣之居。空间位置的误读也为意义的误读提供了基础。误读既是后世文人的需要,也是清廉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意思最深,因而也最引人注目。文章紧扣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从它的成因、实质展开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并对其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韦梦雪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1-12,23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