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2.
在刘庆邦的众多乡村小说中,特殊的时代政治和社会历史背景构成了叙事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苦难叙事的重要泉源。但在他的不少文本中,"家族微观权力"也是形成其苦难叙事不容忽视的另一种缘由。由传统家族文化而形成的权势力量即家族微观权力,以其特有的消极、破坏作用产生新的苦难,成为底层小人物的另一种苦难渊薮。这类文本叙写对于我们从文学维度观照乡村社会生态,了解当下"风险社会"中潜存于底层的社会危机,提供了清晰的艺术视角。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痛苦     
由江苏少儿出版社推出的《青铜葵花》,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正>【主题导语】"悲悯",就是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难中的众生。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而是指对苦难中的人甚至宇宙苍生不忽视、不轻视、不蔑视,相反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悲悯情怀是一种最高尚的胸怀,它宽广有度,平和慈悲,且不限一时一地一己,是与全人类、全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它也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对所有生命的敬重、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关怀,它能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的《缀网劳蛛》是一篇概念化色彩很浓的小说,它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生态度问题,其基本观念是"蜘蛛哲学"。"蜘蛛哲学"是一种由多种宗教观念综合而成的人生观念,包括苦难观念、坦然与沉静的态度、命运问题、慈悲与博爱、超脱、感化、宽恕、信仰、坚忍等宗教概念。这是一种综合了佛教、基督教、道教、道家、儒家、墨家等思想的新型宗教精神,是许地山谋求诸教沟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即使以非宗教的儒道眼光,苦难也是人不可超越的,不论其是否在场。它因人之作为人独有的尊严而向人们呈现。苦难不是灾难。它与人的生命与尊严一样不可分割与转让。它不可超越,因为,超越本身意味着承担苦难。庄子道家因此拒绝他人与社会,而向自然开放其梦幻般的"真心";但其超越终不能克服消极面:批判和否定成为唯一主题。儒家救人之难而自救,满怀善心而却在认识上遭遇盲点,乃至实践上可能被"非物化"。这是否可说就是"不是绝对的超越者的超越命运"?  相似文献   

7.
让苦难芬芳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 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这首诗出自一位历经苦难的农民诗人的诗集。他做过木匠、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过致命的欺骗,然而他却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他说:“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一直把它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脏臭下去,但是,它一旦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和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结合,它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  相似文献   

8.
在生命的长河中,幸福与苦难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很多时候,在拥有幸福的同时,也注定了要与苦难紧密相随。咀嚼苦难,就是与脆弱的心理、平庸的人生作战,就是让意志在逆境中磨练,让青春之光在征途上淬火;咀嚼苦难,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测定,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经过了巨大的心灵震颤,你必将勇敢地跨出全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意义疗法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法,被称为"第三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它关注人的"存在的意义"和"求意义的意志",同时对存在的挫折、苦难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为分析与治疗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生命的长河中,幸福与苦难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很多时候,在拥有幸福的同时,也注定了要与苦难紧密相随。咀嚼苦难,就是与脆弱的心理、平庸的人生作战,就是让意志在逆境中磨练,让青春之光在征途上淬火;咀嚼苦难,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测定,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经过了巨大的心灵震颤,你必将勇敢地跨出全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苦难的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中,幸福与苦难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很多时候,在拥有幸福的同时,也注定了要与苦难紧密相随。咀嚼苦难,就是与脆弱的心理、平庸的人生作战,就是让意志在逆境中磨练,让青春之光在征途上淬火;咀嚼苦难,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测定,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经过了巨大的心灵震颤,你必将勇敢地跨出全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正>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相似文献   

13.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不断进行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神宗教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思想不等于一神宗教,思想是概念运动,宗教则是信仰运动。一神宗教的产生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神教产生之客观或必要条件是"民族共同体的苦难",而"民族共同体的苦难"与犹太民族基本是一个同义词,在古代,不再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无助、无望,因此,作为一神教的产生是非常偶然的。但"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只赋予一神宗教产生以可能性,而没有赋予它以现实性,一神教之产生仅仅有客观或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它还须有主观或充分条件。一神教产生之主观或充分条件是"先知们的战斗精神",正是先知们的努力及献身精神使得犹太民族幡然忏悔、大彻大悟,并真正踏上一神宗教的通途。  相似文献   

17.
苦难是文学写作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写作题材、写作风格多元的新时代,苦难仍是众多作家的选择.但苦难不是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因此作家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其中,抗争与消解是苦难救赎之道最基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它是"寿命"过亿年的稀世珍品,历经阴谋、革命、悲剧和苦难,魅力有增无减;它的美貌与光彩令世人倾倒,但同时又令每一位拥有它、甚至与它有过短暂接触的人都遭遇噩运;它曾经令法国卢浮宫以《蒙娜丽莎》画像为交换代价,只为其能参加"法国珠宝十世纪"的展览;它曾经是法国国王爱不释手的"法国蓝",也是英国银行家眼中的"希望之钻";它名为"希望",却给每一位主人带来噩运。名字与命运间刺眼的反差令它成为——价值连城的不祥之物!  相似文献   

19.
"小夜莺"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英雄,可是我不期望像小夜莺这样年纪的孩子也被卷入到残酷的战争中。不要战争,我们期望和平,不要让战争成为摧毁家园的产物,不要让孩子再承受这样的苦难。  相似文献   

20.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将其发展成为"抽象取譬"的原则。要想解构此类比喻,一定要从它的表层比喻中找到它所指向的"抽象观念",再将其多层表层比喻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联想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