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2.
在一部图书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图书无从谈起;而没有编辑对书稿的加工处理,书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出版物。“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是确定作者和编辑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职责和权利的两条基本原...  相似文献   

3.
作者写出作品之后,总希望能够发表,更希望尽快发表.因而,作者把作品寄到(或送到)报刊编辑部之后,都有一种急切的或惴惴不安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作编辑的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作者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直接送到编辑手上,希望当时就看,立即表态;或者头一天寄到编辑部,第二天就打来电话,催问处理结果,了解作品的“命运”如何!借用服务修理行业的一句话,希望编辑处理稿件能做到“立等可取”才好呢! 诚然,不少作品,编辑一过目,就能分出优劣,判断出能否刊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主张采用“立等可取”的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很可  相似文献   

4.
收到《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的两份用稿通知单,笔者感触颇多,无以言表,只有说“好”! 编者和作者本是同根生。作者尊重编辑,编辑尊重作者,相互尊重,才能促进报刊业的发展。然而,时下有些报刊社的编辑对作者的劳动往往不屑一顾。有些作者辛辛苦苦写个稿子,投往编辑部,编辑大笔一挥,稿子面目全非。更有甚者,草草一阅就投进纸篓。稿子用了,样报也不寄,更别说寄“用稿  相似文献   

5.
提高标题的“含金量”山东作者王希明同志在《新闻出版导刊》(94.4)撰文指出:当前,有些记者、编辑对于标题所起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缺少“包装”意识,也不知标题的写作是分为制作和创作两个层次,常在制作阶段即裹足不前,或者“跟着感觉走”。最让人遗憾的是那...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编辑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科学编辑的“再创作”熊家国武汉科学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早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甚至称誉很高[1]。但对编辑活动的社会创造性的认识,就不那么简单了。从作者原稿到完美的出版用稿这一过程中,以编辑的“再创作”为例,即使编辑界的认识也不很一致。这是对某种合理...  相似文献   

7.
如今编辑前面的头衔越挂越多,尤其是“策划编辑”的出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越用越多,使得大家对责任编辑的认知似乎有些迷茫。原来的责任编辑与策划编辑是什么关系?策划编辑是不是比责任编辑更强,是领导责任编辑的,或者两者是相等的?由此而引发的责任编辑“责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者以为,责任编辑的这“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工作中还是要重点强调这责任二字。以下,将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责任编辑“责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杭州日报《旅游》专栏的编辑,在今年3月3日一则征稿启事中,立下了一条“军令状”:“来稿……采用与否,在稿到10天内一定答复。”我不禁为此叫好!有些报刊的编辑却不是这样。尽管案头稿件堆积如山,他们却迟迟不作处理。即使有些作者提出一些合理要求,诸如“如不采用,请速退回”,他们也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这就使一些作者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暗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的空前繁荣。但有些出版物在编排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同出版单位采用的标准及格式不同所引起,而有些确实是由于作者或编辑对一些常识了解不够所造成。例如,在“序”,“序言”,“前言”,“引言”,“绪言”及“导  相似文献   

10.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1.
论编辑著作权的存在与证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编辑著作权”,不是指编辑人员从事著述活动而形成的著作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扳属于作者”的规定,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文艺作品或学术论著)无疑也享有著作权。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13.
每天拆阅来稿,常会发现一些作者在稿件前附上一页“附言”。细读这些附言,觉得很有意思,从中多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和心态。粗略归纳一下,这些附言可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一曰恭敬型。有些作者在“附言”中对编辑充满敬重之情,称之为“老师”,要求给以“指教”。我们这些资历尚浅的青年编辑看了后有种“不敢当”之感,进而觉得下笔沉重,不敢胡批乱改,好像真的做了“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2000年第5期发表了潘国彦先生《“文字霸权”与编辑理念》一文 ,读罢有些感慨。潘文从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出发 ,提出编辑要尊重作者、尊重读者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 ,警惕和防止“文字霸权” ,要把手中的笔看作是“况钟的笔” ,慎之又慎。这无疑正确且发人深省。笔者作为编辑 ,从业已有十多年了。面对潘文中“文字霸权”一词 ,竟有些惶恐不安 ,因之不知所措也就在所难免了。为什么?因为潘文在警醒编辑们不要犯“文字霸权”错误的同时 ,对许多相关问题都未予解决。从内心深处而言 ,我是反对编辑搞“文字霸权”的 ,但是…  相似文献   

15.
做了多年报纸新闻版的编辑,打交道最多的是包括记者在内的作者们。现在的编辑需要做的早已不仅仅是给作者的稿子顺顺语气、理理次序、挑挑错别字等文字之类的事了,如今,让编辑头痛的是作者与编辑的心理磨擦。 心理磨擦之一:作者一边看着被“枪毙”的稿子叹息、一边埋怨编辑不识货。其实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向编辑问个明白。一位老编辑曾对我说,有些时候,编辑、作者之间所隔的也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但如果双方都不先舔舔指头首先捅破它,慢慢地这层纸就有可能化成一堵墙。 心理磨擦之二:有些作者埋怨稿子发得不快或没有发出去。这种…  相似文献   

16.
“策划”这个词,已经时髦许多年了,至今还没有过时,出版社常说“选题策划”、“策划编辑”就是一例。书市上有许多被有能力的编辑策划出来的书,卖得挺火;“文化工作室”的民营同行,据说都以策划见长。但我对“策划”总怀着一点戒心。出版业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经过编辑加工和设计制作,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选择、加工和传播。所以,出版者不是一个原创者,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过于强调“策划”,比如,目前常见的由编辑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实施的做法,反…  相似文献   

17.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编辑工作的内涵也在更新和发展。人们对编辑工作以及编辑素质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近年来,“编辑策划”日益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之,人们对策划编辑以及编辑的策划素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策划编辑的三项基本素养的阐述以及其具体工作技能的归纳来说明策划编辑的“策划 编辑”的合力点所在。策划编辑作为编辑工作中的核心和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策划的过程当中,以服务读者和作者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培养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作者做好“嫁衣”。1心态:敬岗爱…  相似文献   

19.
认稿又认人     
“认稿不认人”,确实是编辑处理来稿应有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辑也应该力求“认稿又认人”,就是说,要熟悉作者。有些来稿,主题很不错,报道角度也新鲜,新闻要素都齐全,却很难判断其内容真实程度如何。我们就登过一些事实来自捕风捉影、情节和数字任意夸大、甚至是作者化名自吹自擂的稿件;就是因为它们写得似乎“天衣无缝”,编辑对作者不了解,满足于就稿选稿,未认真核实,被打了“马虎眼”的。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5,(6)
编辑与编辑工作断想杨勇自从大学教师岗位上转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编辑工作以来,虽只有十几个年头,却也饱尝了其中的酸刮苦辣。编辑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崇高的事业。编辑将作者创作的精神文化“半成品”精化为社会需要的“精品”,读者从而吸取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