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电和负电》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及两种电的相互作用,并培养学生相应的实验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用丝绸和毛皮摩擦后,将其中一根用细线悬挂,用另一根棒去靠近,根据两棒相吸相斥现象来说明两棒带电的异同。在课堂实验中我发现这种办法不易操作。尤其是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不清晰。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一节"电是什么"的实验:探究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课本上对该实验的描述是把2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的其中1根悬挂起来,当另1根相同的棒靠近时,并没有看到被推开而产生排斥的现象和相互靠近而吸引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十八、电磁学实验(五)14.放电实验 实验用具与材料: 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一手拿橡胶棒,一手拿玻璃棒,使它们互相接近(如图1)。注意观察是否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用毛皮摩擦橡胶棒。 ③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④左手拿橡胶棒的一端,右手拿玻璃棒的一端,使两棒的另一端慢慢地互相接近(如图1)注意听是否有声音发出。  相似文献   

4.
实验表明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互相排斥 ;两根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也互相排斥 ;可是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与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这表明硬橡胶棒上的电荷和玻璃棒上的电荷是不同性质的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提出把呈现在玻璃棒上的电叫正电 ,呈现在硬橡胶棒上的电叫负电。正电、负电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物体相互摩擦后带电的符号 ,有人认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 ,玻璃棒总是带正电 ;有人则认为玻璃棒不管与什么物质相摩擦 ,所带的电都是正电。对于摩擦在摩擦起电中的作用有人则认为仅仅是增加两物体的有效…  相似文献   

5.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静电产生的方式很多,当天气干燥时,一些化学纤维质地的地毯、内衣、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也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例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上了负电;那么,如果用玻璃棒和毛皮摩擦,带电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在静电实验中,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是带正电的。如果把一根带正电的玻璃棒用丝线水平地悬挂起来,再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它,则可看到前者被推斥而绕悬点转动的现象。这就是同种电荷相斥的实验证明。这个实验物理教师都很熟悉。但是,我在教学中也曾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两  相似文献   

7.
十七、电磁学实验(四) 11.静电“魔术棒” 实验用具与材料: 一根塑料尺、一根玻璃棒、一个鸡蛋、一只酒杯、丝绸。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把鸡蛋竖放在酒杯里,把塑料尺水平放在鸡蛋上(如图1)。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③手拿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一端,用另一端去接近塑料尺的一端(如图1),并拿着玻璃棒慢慢地转圈。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师《物理学》第二册中,静电学的第一个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旨在定性验证两个电荷(同种或异种)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的距离及电荷量大小的关系。我们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用投影方法使实验易于观察(投影器光源的热量有助于空气干燥),效果更佳。同时,师范生今后还可以把一个实验方法带到小学自然课中去。器材投影器一台,铁架台两架,有机玻璃棒两根(附丝绸),橡胶棒一根(附毛皮),铝线两段(长各8cm),麻线两根(长各30cm),尖嘴钳一把。制作先用尖嘴钳把两段铝线弯成可以悬挂的弯钩,用麻线系好弯钩,并用活结…  相似文献   

9.
课题的提出 :课本上讲 ,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 ,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于是有学生问 :用绸子摩擦橡胶棒、用毛皮摩擦玻璃棒能否带电 ?带何种电荷 ?用尼龙摩擦它们能否带电 ?带何种电荷 ?带着这个问题 ,我组织学生课后来到实验室 ,用实验来揭示答案 .实验步骤如下 :1.用绸子摩擦过的橡胶棒使验电器带电 (接触带电法 ,验电器原本不带电 ) ,再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接触 ,发现张角变小 .实验次序倒过来结果也是如此 .2 .用绸子摩擦过的橡胶棒使验电器带…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第4页的实验要让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实验时是把一根摩擦后带电的玻棒(或胶棒)用细线拴在其中部并悬挂在支架上,再用另一根摩擦后的玻棒(或胶棒)去接近它。让学生观察两个带电物体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这样做存在几点缺陷:一是用细线把带电的玻棒(或胶棒)悬挂起来后它本身就已是摇摆不定,这时再作吸引或排斥的实验必定让学生难以信服;二是如果让悬挂起来的带电玻棒(或胶棒)…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涉及的电磁学中的三个基本结论,看起来简单明了,近乎常识,但深究之则有问题。对之进行分析,讨论或简单证明,旨在抛砖引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同名电荷(磁极)相斥,异名电荷(磁极)相吸 实验: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互相排斥;两根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也互相排斥,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与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则互相吸引。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P44页“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中,图4-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最关键实验。实验成功与否,不仅仅直接关系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得出,而且影响到“为什么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这一难点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这个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能力目标能否达到。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该实验是本节教授的基础和关键。   笔者通过实践摸索,认为实验不易成功有如下原因:一是空气、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等不够干燥、洁净;二是静电力较微弱;三是实验中放在悬着的挂钩上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易摆动、晃动,稳定性差,静电力作用效果容易受棒重力的影响;四是一旦玻璃棒或橡胶棒偏转,由于悬线扭转时会产生一个阻力矩作用,使得棒不能连续偏转或偏转不大(可见度差)甚至回转。教师难以把握,实验效果常令人尴尬。  相似文献   

13.
在演示同种电荷排斥、异种电荷吸引的实验中,有几次出现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怪现象:用绸子摩擦过的两根有机玻璃捧相互吸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原来,实验前各种起电材料在红外线灯下烤得十分干燥,在摩擦第一根有机玻璃棒之后,从棒上转移到绸子上的负电子不易迅速传失,所以当用它来摩擦第二根有机玻璃棒时,就反  相似文献   

14.
验电器是实验室常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例如,直接用玻璃棒或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杆下端的两片金属箔依然下垂,表明此时玻璃棒或橡胶棒不带电(如上图)。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便张开,表明玻璃棒或橡胶棒带有电荷。箔片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带有同种电倚互相排斥而推开的。那么,验电器金属箔  相似文献   

15.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陕西铜川师范(727007)冯建荣取一根玻璃棒和一根大头针(缝衣针更好),用细线把大头针固定在玻棒的一端,把用铝箔包好的金属钠块穿在大头针上(大头针要穿透钠块)然后用玻璃棒将钠块送入烧杯中的水底,用排水法收集反应放出的H2,操...  相似文献   

16.
花开蝴蝶飞     
在自然课中,大家都见过教师做的这样的演示: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或用毛皮跟硬橡胶棒摩擦,然后用橡胶棒或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就被吸引起来,这就是摩擦起电。利用摩擦起电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制作出许多有趣的科技作品,“花开蝴蝶飞”便是一例。 用勾刀割一块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透明有机玻璃板,厚度应在3毫米以上。并做一个长10厘  相似文献   

17.
关于胶体性质,有丁达尔现象的观察实验。教科书中提到用阳光作光源,但易受天气影响,用其它光源,需有暗室或做暗盒等,对于没有实验室的农村中学,常感困难,我们对这一实验改进如下。在一个不透光的暗管内(直径2-2.5厘米,塑料管、竹管均可),安装1个小电珠,如图那样: 把一根直径0.5厘米、长10厘米左右、实心、无色透明的直玻璃棒(二头需有断面,不需烧光滑),通过橡皮塞插于暗管的一端,接通电源(可用低压电源或6伏干电池),光线就会以暗管内玻璃棒的一端射入,沿玻棒传至暗管外的另一端射出。将盛有碘化银液溶胶的试管(直径2厘米左右),紧贴光线射出端,从测面进行观察,即可见明显的丁达尔  相似文献   

18.
1 精心准备材料 实验课前,老师必须将实验材料逐个测试后分发给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摩擦起电>时,为学生准备了干燥的毛皮、丝绸、玻璃棒、橡胶棒等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材料经过摩擦后,却怎么也吸不起纸屑,导致实验课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是这些玻璃棒、橡胶棒使用时间长久,人的汗水、皮脂和灰尘等污物粘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才使棒不带电.  相似文献   

19.
一、器材:如图,A是紫外灯,B是锌板(可取电池的锌皮),C是泡沫塑料,D是验电器。另外有一根有机玻璃棒和一块丝绸。二、方法: (1)不接通紫外灯电路,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把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移近锌板(不要太近,以免放电)。由于静电感应,可观察到验电器箔片张开,移走有机玻璃棒,可观察到验电器箔片合上。这说明此时锌板不带电,与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电。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1 知识性目标 :认识正电和负电 ,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并知道放电现象和雷电的形成、危害、防护等。2 能力性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以及上网学习的能力。3 思想性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支架、感应起电机、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一段有关雷电的录像 ,提问 :雷电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是怎样形成的?(二)认识正电和负电1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1)取两根玻璃棒 ,用丝绸摩擦后 ,一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