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夏商周时期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古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即所谓“礼崩乐坏”。但“礼”没有就此消亡,“礼”在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左传》作为传释《春秋》经而做的一部可信史书,大量记载了当时“礼,,的情况。从《左传》关于“礼”的丰富记载中可以看出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荀子"礼"、"法"关系的价值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认为礼是一种准则,是修身、治国的根本,同时也注重刑赏。礼、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方式。荀子“隆礼”、“重法”辩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实施依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天人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核心内容来讲,董仲舒的天人思想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政治思想,而不能把它看作是神学思想。先秦儒者的“仁义”与“礼”,仍然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以“仁”限君,以“礼”齐民,君仁民礼.上下和谐。这就是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不存在主次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5.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7,22(3):112-115
中国之所以形成了数千年文化传统,“礼”居功至伟。礼是儒家为中国文化做出的重大建树之一。礼有“治国”与“治人”两种作用。儒家将程式化、形式化作为容器,将礼装载到里面,形成中国独有的教化体系,这个体系的美学价值与人学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身有着非常宽泛的涵义。“礼”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各种礼仪,后来成为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以及规制人们为方式的道德规范,最终变成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对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于儒家的“礼”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重现它所含有的最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家“五常”,指“仁”、“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礼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信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0.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11.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礼仪的媒介功能和规范功能促使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与群体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社会群体内部的整合以及社会群体间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整合的目的。文中主要解析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过程。其作为一种具有标准化意义的外在符号,从最先被个体进行简单的外在模仿到把礼仪的外在符号渗透到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内化过程、再到透过思维、行为方式体现出其内在的礼仪结构,形成礼仪行为惯习。当个体礼仪惯习成为群体惯习,最终促成共同的礼仪规范、共同的价值观确立。通过个体对礼仪的学习过程,将礼仪符号、礼仪规范联接起来,最终实现礼仪整合。  相似文献   

13.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4.
历代公羊家都坚信,孔子依托夏商周之礼法资源,著《春秋》而改制,行天子褒贬进退之权柄,属于继周而王,或直接代周而王,独成一王之法。故《春秋》之于周礼,并非追随、顺从,而有突破和创新。三代礼法虽不同,但它们在适应、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有效规范及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方面却是统一的。《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丈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这一切又都明显区别于《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忠、敬、文谱系及其交替、流转作用之理势。秦汉知识分子颇热衷于把质、文逻辑关系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与礼制相比配。  相似文献   

15.
历代公羊家都坚信,孔子依托夏商周之礼法资源,著(《春秋》而改制,行天子褒贬进退之权柄,属于继周而王,或直接代周而王,独成一王之法。故《春秋》之于周礼,并非追随、顺从,而有突破和创新。三代礼法虽不同,但它们在适应、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有效规范及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方面却是统一的。《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文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这一切又都明显区别于《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忠、敬、文谱系及其交替、流转作用之理势。秦汉知识分子颇热衷于把质、文逻辑关系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礼制相比配。  相似文献   

16.
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隐含了一定艺术审美、文化思想,它们追求天、地、人统一的宇宙观;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企盼福、禄、寿、喜的生存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礼仪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对武术礼仪进行反思,认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武术礼仪缺失的根本原因,缺乏敬重之心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旧礼难行、新礼未立是武术礼仪不得不面对的困局。  相似文献   

19.
高校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文明公民的必备素质和社会关系的粘合剂,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是德育的基础任务,也是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礼仪课程应该整合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从了解学生需要入手,采取系统介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和习俗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受到熏陶和训练,真正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华夏传统风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依托共同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建构的特定的生活方式、礼仪戒律、风俗习惯,它具有某种规范性、地域性、道德性的人文体征,彰显着炎黄子民的社会准则、文化心理、生命意蕴和审美品位。鲁迅小说叙事话语正是以其耳熟能详的20世纪初浙东地带的“民俗情结”为描摹底本.张扬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下普通民众所蕴藉的生命文化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