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精神、心理、意识、认识、观念、思维等概念,都是用来描述与物质现象和过程相对立的精神现象和过程的。它们对于物质来说都具有派生性(即第二性)、附属性、非独立性。因此、当我们只强调它们的这个本质属性时,常可将它们通用或混用。如说“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等等。当我们着重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解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何者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初中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问题大都与自然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做好物理实验不仅是提高物理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更是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一、物体与物质的联系与区别。物体指自然界存在的岩石、空气、树木、星体等等和人们制作的课桌、板凳、铝壶、铝勺、铁锅、铁铲等 ;而物质是指物体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如 :课桌、板凳这两个物体是由木头这种物质构成的。可见 ,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同一物质可制成不同的物体。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用塑料 (物质 )可做成什么东西 (物体 ) ?”或“这东西 (物体 )是用什么 (物质 )做的 ?”可见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 ,但却有密切的联系。二、质量。质量是指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所有的物体都有质量 ,质量的大小不随物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精神生产的现实意义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去界定精神,把精神作为物质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从物质的客观性角度来理解精神的本质.本人坚持这一观点,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因为,吃、喝、穿、住、眠等都是人类起码的物质生活,人们每天付出大量的劳动,甚至大半生的筹谋,为的都是它们,也因为有了它们,才能保持人的肉体的存在与繁衍——这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娜 《华章》2012,(20)
扬琴演奏艺术是一个从精神二度创作——思维重构到物质二度创作——技术重构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系统中,都渗透着音与情、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演奏者应在它们的辩证中寻求它们的统一性,从而实现思维与技术的整合,实现精神表现与物质形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要点解析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处的状态、位置等因素无关.2.密度的概念(1)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而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等无关.3.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生活中常用杆秤、案秤、电子秤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码,四点注意要记清.说明:①“先、后、再”是调节天平横梁…  相似文献   

7.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或形式.恩格斯在阐述这一基本规律时指出:“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以对于每一个别场合都是严格地确定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①又说:“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者。所以,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②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所以有质的差别,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量的多少,而它们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贯穿于惯性、密度、浮力、物态变化等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始终。然而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以接受或混淆不清,其原因是:1.学生头脑中已有了用质量来表示产品份势的生活常识。2.对“物质”这个新概念因初次接触而显得模糊,会与“物体”混为一谈。3.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一比较抽象的说法,只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4.把物体的质量的误认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因此“物体的质量”这节的教学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平民哲学家王艮把天理、人性、良知统一起来,并揭示了它们自然、完美、活泼的本性,提出了“无为”、“不着意”的思想。但王艮的“无为”,并不排斥人的主体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王艮主张努力修身,积极用世。王艮还将“无为”与“有为”统一起来,强调“有为”应当保持“本色”,遵循规律,做到“不刻意”,顺自然。  相似文献   

10.
分子趣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湿的衣服,晒一会儿就干了;打开香水瓶盖,过一会满屋都充满香味;把冰糖放到水中,搅一搅就不见了,但水却有冰糖的甜味;……这些变化揭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道理:物质是可分的,物质都可以分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它们保持着原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些微粒就是化学中所说的分子。大家知道,高楼大厦是由一块块砖头砌成的。若把物质比做大厦,那么,分子便是构成物质这座大厦的“砖头”。前面我们提到的在一杯水中放几块冰糖,糖溶解于水而看不见了,但整杯水却有了糖的甜味。这是因为糖块—…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比能启发思维,帮助认识。在自然教学中,对于容易混淆的物体、现象和概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客观事物和建立正确的概念。在教学《沸腾》一课时,学生常常把水沸...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统一于物质。千差万别、五光十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存在过程。对事物存在过程的认识,则在于对其相对独立的物质整体的认识,恩格斯指出:“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单独的考察它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10页)为科学认识相对独立物质整体提供了科学的导向。如何把意识这一“实在”从世界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单独的考察,笔者曾试拟“初探”、“再探”已分  相似文献   

13.
一、质量和密度的联系与区别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给定一个确定的物体 ,其质量就确定了。如一段铁丝 ,把其折弯、打扁 ,把其放入油中、放入太空中 ,将它熔化成“铁水”,但含铁多少都不变。可见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与外界因素无关。2 .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呢 ?1所谓物质的特性 ,就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有性质 ,是这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之间的区别。如生活中人们常说 :“铁…  相似文献   

14.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理学中表示物质的多少的量度,引入了“质量”的概念,表示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引入了“能量”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质量”,“能量”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变化。 最初,由于同种物质质量的大小与该物质的多少成正比,因而人们用“质量”表示物质的多少,后来,随着牛顿力学的建立,人们发现不同物体在同样大小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产生加速度大的物体则称惯性小,产生加速度小的物体则  相似文献   

16.
赵顺法 《物理教师》2002,23(2):14-15
能量、动量和角动量作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它们反映了物质运动不同方面的基本特征 ,但同时彼此又有紧密的联系 .对同一物体系统而言 ,可同时具有动量mv与动能 12 mv2 .它们有明显的联系 :都是既与物体本身质量 (m) ,又与运动状态 (v)有关的物理量 ;其次 ,它们都可以描写机械运动的强弱程度 ,这也正是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物理基础 .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物体运动的量度 ,那么是否存在哪个量描写得更好些呢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近2 0 0年的争论———即“死力”与“活力”之争 .起先 ,由伽利略、笛卡儿、惠更斯、牛顿等人提出以mv作为运动…  相似文献   

17.
苏联马尔金在其所著“小学语文课中的自然常识教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的教学当中,观察、实验、实习作业必须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些教学方法能够使人信服地来表明整个自然界的物质性。必须使学生通过实在的事实来相信发生于他们眼前的现象都是具有一定的自然法则的,必须使他们看一下物体,摸一下物体,听一下它们的声音。……”(见该书第5页)我在二年级教“蔬菜”一课时,就是根据他的意见,同时又遵循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上规定的教科学知识的文章应采取从部分到整体的办法让儿童获得知识的。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看法上 ,历来都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之争。其实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 ,没有它们的矛盾互动 ,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本文以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文化精神都较全面而典型地贯彻在《诗经》中了。作为前者的体现是全民性的本真日常自然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精神 ,而作为后者的体现则是平民的自然 ,以及由平民的自然所孕育生成的《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兴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关于心灵和物体 (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 )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张 ,力图揭示洛克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由于受经验论的影响一方面陷入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之中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动摇于一元论与二元论之间所带来的有利于西方心身学说向前发展的倾向 ,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把握洛克的心身学说  相似文献   

20.
“九义”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千克的初步认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根据这一新的提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弄清“质量”含义,领会大纲精神“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之量的多少,“重量”是物体由于受地心引力作用而具有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质量是一个常量(通常情况)不受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状态的影响,重量则会由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改变所受地心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细微差别。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