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死,而是由死观生。它使学习者从省思死亡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珍惜和热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从而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死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王翔 《科教文汇》2008,(26):71-71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死。而是由死观生。它使学习者从省思死亡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珍惜和热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从而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死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郭琳 《科教文汇》2010,(22):205-206
本文着重从死亡态度的内涵以及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国内外有关死亡态度研究的成果与现状。死亡态度的内涵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死亡接受;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变量、家人谈论死亡的情形、接触死亡经验的情形、死亡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5.
杨娜  胡文静  吴蕾 《科教文汇》2009,(26):2-2,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之下,科学面对死亡的到来成为老年人亟需面对的现实。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工作,是当代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6.
向死而生——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思想和死亡的主题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悲剧思想,这种悲剧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幸福与生命,看到光明与前途,看到和平与快乐。  相似文献   

7.
魏晓律 《金秋科苑》2009,(8):192-192
悲剧思想和死亡的主题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悲剧思想,这种悲剧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幸福与生命,看到光明与前途,看到和平与快乐。  相似文献   

8.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9.
10.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11.
超越死亡—海明威死之哲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芳 《科教文汇》2008,(19):235-235
人是有智慧的生物,人不仅是要活着,而且是要活的有价值。而死亡造就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失落,如何面对死亡。让生命更有价值是人类持续不断的思考。海明威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的死亡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就要让自己的生命与整个人类的生命联系起来,让个体的生命在整个人类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汪迎春 《科教文汇》2007,(7X):160-160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评论家们的宠儿。有的评论侧重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怪诞,诙谐等。有的评论从奥康纳关注的暴力出发,揭示作者的独特视角。本文作者认为,暴力,死亡在奥康纳的笔下通过冷峻,诙谐的笔调令人震惊,二者统一与宗教救赎,反映了奥康纳对人生和社会和宗教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多世纪前,拉马克以及弗莱明等最早观察到细胞的分裂。从此,科学家们对细胞的增殖,乃至生命的某些基本现象(如生长、发育)以及疾病过程(如肿瘤发生)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正如哲人们经常告诫我们的那样,事物的一方面往往掩盖了事物的另一方面。经过漫长的忽略之后,生物学及医学家们才猛然惊觉,细胞的死亡,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几乎与  相似文献   

14.
搞怪遗嘱     
《科学与文化》2006,(12):40-40
众所周知,老人立遗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稍有偏心就可能让子女们为遗产打得头破血流。鲜为人知的是,世界上还有许多颇为荒唐搞笑的“另类遗嘱”,这些遗嘱让死亡带上了“幽默味”,变得不那么神秘和可怕。  相似文献   

15.
死亡的滋味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是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或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硬说要有,那也是宗教和神话中的境界。例如,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和传说,还有从阎罗王到牛头马面,从奈河桥到孟婆汤的场面等等。但我们知道,这都是假的、空的和虚拟的。不过,还真有人把死亡体验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不可抗拒.人在这个规律面前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延长生命和活得快乐而不是长生不死.世界上的人因种族、居住地、生活习惯等多种多样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寿命.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的寿命长短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是男人的寿命比女人短,我们常见媒体报道的寿星也是女性为多,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王晓怀(原名王小怀),1942年3月8日出生在延安,他曾是延安第二保育院最早期的孩子,战火中乘"马背摇篮",经历了两千里小长征,1950年进北京育才小学读书,成为我国第一批少先队队员。1953年曾代表北京少年儿童给抗美援朝首批归国志愿军献花;同年10月1日,光荣地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登上天安门,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献花。在小学中学学习时酷爱航模运动,参加过北京航模代表队备  相似文献   

18.
正当美国最高法院权衡安尔死之际,医疗保健机构努力改善临终关怀。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