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思想力“原点”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策源地。为了体现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办学宗旨和理想追求,大学应该从“学”与“行”两个方面对师生提出要求。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第一位的。“学”指学识、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行”是指大学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哲学学会、江门市社科联、江门市陈白沙学术研究会、江门市郊委、江门市环市镇、江门市白沙管理区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陈白沙诞辰560周年暨陈白沙思想学术研讨会”11月在江门市举行,到会专家、学者及各单位领导共51人,收到论文20多篇。 陈白沙是江门市白沙乡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批判继承陈白沙思想、学术遗产,促进省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一探述。一、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说:“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又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定义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这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课堂无疑是解读课程“学生观”内涵的主渠道,因为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从赫尔巴特到杜威再到罗杰斯,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都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对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两字的含意原是包括了“教书”,“育人”两者不能偏废的、并重的内容,今天着重提出教育的这一含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指的虽是整个教育工作,但其中更重要的应是指“育人”意识淡化了。“德、智、体、美、劳”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德”居首位,而恰恰放松了“德”,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事实都已说明了其后果:“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个人至上”的处世哲学,低级庸俗的人生价  相似文献   

11.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2.
汉代“无为”思想承先秦“无为”思想而来,但有它新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高祖到景帝末,“无为”思想被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武帝建元、无光间《淮南子》和《论六家之要指》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先秦以来的“无为”思想作出了总结和发展;儒家独尊、黄老失势后,“无为”思想在政治方面巳无突破性进展,但在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兹略述如下。一、黄老派实施“无为”后的成效及局限汉高祖初定天下,儒生陆贾就从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5.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本文试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观出发来进一步审视教育本质认识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只听说有人立志要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的,而立志要做“一品百姓”的,却是闻所未闻。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却做了这天下第一人。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学老百姓”,是一个光彩照人,彪炳历史,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一品诰命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八年,郴县五里牌学区六十九岁的王亚强老师退休了。同事、乡邻都为他有舒适晚年而高兴,说:“您老可以享享清福了。”王老师却说:“还没到享清福的时侯,大家挑着重担奔四化,我不能担斤,也要提两。”在他的再三要求下,七九年他到离家八十多里的板桥中学继续工作,去年春,领导从他的健康状况出发,安排他回到家乡五里牌公社休息。但他回家的第二天,便向附近学校打了招呼,要当个“编外”教师。  相似文献   

19.
班上有个孩子叫毛毛。一天,爸爸妈妈一同来接孩子,我们刚一交谈,孩子的妈妈就告起“状”来:“管老师,我们家这个毛毛真笨啊,那双手,一点都不能干,看到画画折纸的事,两只眼睛就直眨巴。系鞋带吧,在幼儿园学,在家我们教他,他还是不会。我们真没信心了……”“可别对他没信心啊。”我帮他们回忆了一下,毛毛在小班时,别的孩子都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可毛毛一直要喂到快升中班的那个暑假里。学穿鞋子,他连跟都不会提。学扣扣子就更不用说了,玩游戏“扣扣子”,不叫他玩,他连碰都不碰。可升  相似文献   

20.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