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魏晋时期的政治纷争使得无数士人无谓丧命,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  相似文献   

2.
陶潜性格高洁,志趣清雅脱俗。厌恶官场,超脱世俗,陶醉于宁静和谐的山水田园,向往远离尘世喧嚣繁杂的恬静平和的生活。细读其作品,能从中参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里在分析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础上,以部分诗文就陶渊明与自然、他的人格与理想三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审美化的追求,表明了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作出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诗词清逸出尘,既是诗人自身高洁品质的写照,也是他淡雅超脱、率性自然的个性之体现。从林逋的隐逸诗词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淡雅适意的人生观和自然率直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9.
叹世归隐思想是元散曲中的一大题域。本文运用龙应台的精神放逐的理论来诠释元散曲中的隐逸思想,进而挖掘隐逸思想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放逐是在特定情形下,知识分子被迫远离政治中心领域走向边缘的状态,是一种被疏远、被弃置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1.
从钱起佛禅观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其隐逸思想的佛禅原因,以及佛禅意象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而说明佛禅文化对钱起的深刻影响和对钱起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浸染。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3.
杨岳华 《文教资料》2006,(27):85-87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峻洁恬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从他的济世之志、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峻洁性格、文学成就来论述陶渊明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一方面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考辨,指出当前被学界公认的西瑛《懒云窝》三首实际上只有一首,另一方面对《懒云窝》及其和曲中的隐逸思想进行分类和探因研究,认为导致以《懒云窝》为代表的元人隐逸思想形成的根源在于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及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2006,(7):97-97
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召开了“冯惠燕办园思想研讨会”。这是东城区也是北京市首次举办幼教系统名园长办园思想研讨会。办学思想研讨会系统总结了冯惠燕同志和一幼干部、教师集体形成的办园经验和办园思想,对于促进幼教系统办园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来自全市的幼教专家、各区县学前科科长、市级示范园园长等聚集一堂,共同研讨冯惠燕园长的办园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剖析了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自创、自创性的基本内涵是活动主体的自由、自主劳动和创造,自创性的三个基本内涵是自主性、劳动性和创造性,这一概念是人生中心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更是具体形态中的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的奠基性概念。作为人生中心教育的基础目标,自创性人生包括自创性人格、自创性能力、自创性生活。美好人生是人生中心教育的终点目标,而实现美好人生,首先要实现自创性人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是美好人生的内涵,美好人生的基本素养包括优秀人格、成功能力和幸福心境。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需要重构教育价值,明确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为人生带来幸福和意义,以此出发,重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课程重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建构多元人生课程,让学生实现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8.
阅读文学名著,感悟教育真谛.基督山伯爵与冉阿让的前期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而两人所受的教育及后续人生道路又存在差异.比较他们的教育与人生,对于我们思索教育的发展功效,探讨教育的价值取向.确立教育的实践追求不元价值.他们的教育与人生经历表明:教育能够改变人生;不同的教育塑造不同的人生;和谐的教育缔造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是表现隐逸情怀的作品,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作者都厌倦官场的纷纷扰扰,向往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水,表现隐居的乐趣。然而,二人的不同个性与经历使诗中所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展现了作者不同的隐逸情怀,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相似文献   

20.
一、对儿童戏剧教育的认识 戏剧是一种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但戏剧教育并不是教孩子演戏,而是将戏剧的元素、形式融入教育,鼓励孩子从中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