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语文能力事实上就是包括语文的认读能力、语文知识迁移能力、思维写作能力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强与弱,在乎阅读量的大与小,阅读种类的多与少。 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多读”、“博读”。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今人郭沫若也认为“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都说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的多少。因此,“多读”、“博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法宝。那么,我们怎样让学生“多读”、“博读”并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呢? 一、“多读”“…  相似文献   

2.
读通文本当然离不开多读,但一遍又一遍地读,总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致索然。久而久之,课堂变得沉闷。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读”不厌倦呢?  相似文献   

3.
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没有“终南捷径”?我们说:“没有。”但是前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多读多写文自T。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读”是第一位的。学习一篇文章,读都读不了,读都读不好,就更谈不上文本理解、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将它升华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固然是有益。但是不是只要“多”就好呢?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算“读到位”了?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只要多读,文章的意蕴自然会被自己所领悟。不知有多少先生沿用此法,确实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可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此言是否还适用呢?  相似文献   

7.
刘亚芹 《小读者》2012,(3):37-38
【情景】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爱读课外书并且读了不少的同学请举手。”只见举起了一片“小树林”。老师又问:“读了不少书作文又写得好的同学请举手。”“小树林”顿时倒了一大半。嘎嘎就是倒下去的一个。这也一直是嘎嘎的一个困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书.作文还是没有话说呢?  相似文献   

8.
读书有感     
冰心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书要多读,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读好书,否则“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曾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惑,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并非天生就具备的,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训练和增强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0.
鲍云 《上海教育》2008,(21):62-62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常常会想:短短的35分钟,教师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给什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怎么给”则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然而,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多读、多听、多看和多想.  相似文献   

11.
“少做点题”“多读点书”,这种呼声很多也很久了,但是,很多学校好像往往做得相反。语文课堂基本上是“讲堂”,课内课外基本上是“题海”。据我了解,很多中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去过阅览室,甚至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很少去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有几个学校落实了,又有几个学生读了几本名著呢?更不要说新课标推荐的那一长串名著了。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但如何“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指导学生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笔者采取多阅、多摘、多读、多听、多说、多写等“六多”学习作文教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作.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相似文献   

16.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  相似文献   

17.
佳佳姐姐:我总感觉自己背书比别人慢好多,而且,如果晚上做了个梦,早上醒来后梦中情景几乎全忘记了,姐姐,我的记忆力是不是比别人差呢?如果是真的,那怎样才能提高记忆力呢?还有,几乎每个人都说多读一些课外书能提高写作水平,拓宽视野,可是,课外书应该读哪些呢?应该什么时候读呢?怎样读呢?这些我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贵在运用,语文能力源丁实践。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主张广博,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语文基本教学思想。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  相似文献   

20.
热闹与活跃     
“对不对?”“对。”“好不好?”“好。”“该不该?”“该。”……教师发问,学生齐刷刷地举手,异口同声地回答,真个整齐划一。 齐读,领读,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读法变化多端,“大珠小珠落玉盘”。 收录机,幻灯机,课件,小黑板,实物……十八班武器,交替使用,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